财务经理人网|财智东方.财务经理人网-致力于财务管理实践、打造卓越财务经理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芯片业弃沪西迁 成都商务成本比上海便宜16%

[复制链接]

21

主题

27

帖子

54

积分

会计员

Rank: 1

积分
54
发表于 2005-6-1 15:14:00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财务经理人,享用更多功能,成就财务总监之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芯片业弃沪西迁 成都商务成本比上海便宜16% [日期:2005-1-1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云辉 [字体:大 中 小] 机会开始成熟的时候,大规模的迁移也随之开始。 2004年12月30日,中芯国际成都封装测试厂正式破土动工,据悉,这一项目总投资1.75亿美元,预计2005年第三季度投产。 此前的2004年12月16日,友尼森公司成都芯片封装厂破土动工。“我们之前在中国考察了多个城市,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成都。”友尼森公司董事局主席谢圣德说。 这是目前为止,西部地区芯片投资的最新注脚,但对于国内下一轮芯片产业发展而言,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一位业内人士曾以燕子的形象向记者描述国内芯片产业的布局:“上海是燕头,是国内芯片业的支撑和发动机;北京、深圳是燕翅,一南一北互为发展犄角;西安、成都是燕尾,不断追赶东部产业,却难有作为。” 然而,在新的布局中,当年的燕翅和燕尾开始出现新的机会。 成都比上海便宜16%? “在未来数年之内,中国必将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之外形成芯片业的‘第三极’。”2004年12月29日,中国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院长赵振元告诉记者,“现在的问题是第三极的方向,是向西还是向南?” 从2000年以来,随着挖角和员工频繁跳槽,上海、北京等芯片业聚集地的人力成本开始日趋高昂且风险日增,而在内陆地区,人力资源显得更加低廉可靠,这逐渐引起芯片企业倍感兴趣。 事实上,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无论人力、资源、土地还是水力等多方面,价格都充满诱惑力。 据公开的资料,上海市(单一制)电价中,工业、商业照明用电的电价是0.741元/度,一般工业动力用电是0.63元/度;深圳的电价为工业用电0.65-0.7元/度,大宗工业电价0.6元/度;成都的电价更低至一般工业0.5897元/度,大宗工业0.4727元/度。 以芯片工厂庞大的耗电和用水量计算,单价细微的成本足以引起成本的巨大变化。 在人力方面,内陆地区的成本差距更加惊人。以成都为例,当地劳动力用工的月平均工资在5000元以下,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1000至2000元/月。 即使是企业总经理等高管,月平均工资也仅达到12000元左右。在上海,一个普通工程师的工资大都超过5000元,高的甚至超过2万元。 “我的工资在我们公司算比较低的,只有6000元,高的1个月拿1万多,我见过最高有拿2.5万元的。”一位上海软件工程师向记者透露。 而一个未得到官方认可的数据是,目前成都从事IT类的人员薪酬水平仅为上海的50%左右。 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去年8月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成都在土地、人力等方面的总的商务成本要比上海便宜16%左右。而由于水力、电力、人才等方面的因素,在芯片后段封装方面,成都甚至更有优势。 “这些还只是公开的数据。事实上,各地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实际的各项成本都会比公开的数据更优惠。这些优惠会因为企业投资的不同而随时变化,是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一个秘密武器。”一位芯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为了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成都、西安、深圳、广州等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吸引芯片企业入驻,而且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往往还有特殊政策。 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芯片商开始由长三角向周边的二线城市转移,由沿海成本高的城市向成本较低的中、西部以及华南地区转移。一些对劳动力和资源需求更多,但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生产环节,尤其是芯片封装测试工厂首当其冲。 “以前,芯片业更注重产业集群,封装厂一般会考虑在晶圆厂周边布点,这样生产出来的芯片可以马上加工,迅速投向市场。”赵振元认为,以后的情况是产业发展会更多地向产业链和市场集中。由于市场对芯片的要求更加个性化,所以芯片业将更多地呈现出就近设计、投片的特色,所以内陆城市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物流的成本很低,芯片企业甚至可以先在东部生产晶圆,然后空运到西部封装测试,再运回到东部销售,这样也许比在东部就地建厂封装测试更划得来。” 这就逐渐形成产业的分流。大批对生产成本敏感的封装、测试等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原有芯片产业集群区域之外,向内陆城市转移集中。 产业西移征兆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这样的迁移开始出现征兆,并且愈演愈烈。英飞凌西进将研发中心投向西安,英特尔、中芯的新封装厂也转道成都,类似的投资日见频繁。事实上,这些投资巨大的芯片项目之前都曾将上海等沿海城市列入考察名单,但最终花落西部。 “但我认为,芯片企业在内陆城市的扩张不会影响到上海、北京的产业龙头地位。”赵振元说,上海已经形成了成熟而且完整的产业链,并形成了强劲的技术凝聚力,“至少在20年内,上海市仍将是国内芯片业的龙头。 “而且即使生产工序迁移,也未必是坏事。”张汝京说,“芯片业对各种配套资源的要求都非常重要,比如水力、电力等等。此前有个芯片产业非常大的城市,甚至用2个水库的水来供应芯片生产,结果到了枯水季节,每个芯片厂都必须为用水问题发愁。” “所以像上海这样的城市,芯片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芯片的生产、封装等工序就应该向内陆城市转移,同时把精力更多地放到芯片设计、开发上来。”他说,“比如现在美国的芯片生产工厂很多都放到世界其他国家,但它国内的设计、研发水平仍然是最顶尖的。” 虽然这样的迁移已经开始星火燎原,但它至今仍然存在?个最大的缺环。 目前的情况是,西部地区虽然已经吸引了大批封装测试厂以及芯片设计公司落户,但仍然没有建立8英寸或以上的晶圆生产线。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积聚了多少芯片上下游企业,这样的地区都无法形成完整的芯片产业链。”业内人土认为。 通过龙头企业的入驻,当地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内迅速积聚了大批企业。“对成都芯片产业来说,英特尔的落户正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不止一个成都市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强调说,正是这关键一环,成为成都芯片产业连锁性成长的拐点。 2003年12月7日,美国芯片企业PSI宣布,在成都建立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厂,占地60亩,首期投资2000万美元。 2004年8月12日,成都市高新区与马来西亚友尼森(Unisem)公司正式签署投资协议,友尼森公司将总投资2.1亿美元,在成都建立半导体封装测试工厂,预计2005年正式投产。 2004年8月19日上午,美国芯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MPS)与成都市签订投资合作协议,由芯源投资1200万美元,在成都设立芯片基地,主要从事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和封装测试。 此前为了吸引英特尔入驻,成都曾特别申请成立了成都出口加工区西区。据成都市官员介绍,目前的情况是,除了英特尔,这个封闭的区域内已几乎被中芯国际、友尼森、PSI等多家芯片企业分而占之,而多家成都本土的芯片设计企业也散布周围,一个新的产业集聚已经隐然成形。 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向记者透露,中芯国际虽然目前只表示在成都建立封装测试工厂,但其厂房工序等都已经为晶圆生产线留出空间。“预计就在3-5年之内,中芯就可能在成都建立晶圆厂。”这位人士称,“还有芯片生产厂商也与成都市正在洽谈中,也许只需要1年或者更短,成都也会有晶圆厂落地生根。” 这也许正是一场新较量的开始。

珍惜生命,不做财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