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贴
近些年来,投资者的现金流量意识大大提高,从仅重视利润转而关注现金流量。特别是随着2001年上市公司造假事件频频曝光,现金流量表更加受到重视。但是,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现金流量“包治百病”。其实,与会计利润一样,现金流量也可以粉饰和美化。本文拟对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粉饰手段及其识别方法加以探讨。
一、现金流量表的几种主要粉饰手段
(一)粉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粉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既可使现金净流量增加额为正数,同时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一项也出现巨额存款,从而一举两得。上市公司粉饰现金流量的常用手法是在会计期末向银行借人贷款,增加现金流入量,人为地使现金净量增加额为正数;或者通过与关联方“巧妙”安排来虚增现金流量,例如某上市公司的产品大都是销售给关联方的,年底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将货款悉数还清,第二年初再将货款提回,这样,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不仅利润水平提高了,而且现金流量良好,对关联方则并无大的影响。有的上市公司甚至直接伪造进账单、对账单虚构银行存款或利用未达账项操纵银行存款余额。
(二)粉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
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类。其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是该项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主营业务突出、收入稳定是企业运营良好的重要标志。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投资者常常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来甄别利润的含金量。但是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又是现金流量表上最容易产生和制造泡沫的地方,当前上市公司对现金流量的粉饰一般都集中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部分,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已经变得不那么可信了。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包括本期现销所收到的现金和前期因商业信用产生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的收回等,而某些上市公司这一指标常常包含有大额非正常现金流量。例如,2001年以来,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清查,以大股东为代表的关联方纷纷还款,使某些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加。而这种非正常大额的现金流入,往往是不可持续的。
(三)粉饰“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扣除项。如果企业该付的款项不付,只进不出,现金流量当然会增加。但这种短期行为将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某上市公司,2001年每股收益0.26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更是达到0.58元。但是,公司在年报中依旧一毛不拔,不分配。从现金流量表间接法编制的附注中显示,公司应付项目增加超过7亿元。从资产负债表上看,至2001年底公司仅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票据三项合计就达5.57亿元。显然这些款项是必须支付的。而扣除这些因素,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事实上将出现负值。
(四)粉饰“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除主营业务以外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活动,如罚款收入、流动资产损失中由个人赔偿的现金收入等。按理来讲,该项目金额应该较小,但是正如其他应收款成了某些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上会计处理的“垃圾筒”一样,该项目也极易成为现金流量表上藏污纳垢的隐身地。有的公司收回了“别人欠自己的钱”,虽然这笔钱与经营无关,但仍记人该项目。有的上市公司将与关联方进行的大额款项往来,记入该科目。如某上市公司2001年报现金流量表上“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25942万元,主要为收到的关联方往来款,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近三分之一,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45634万元,主要为支付的关联方往来款,这种关联方往来款显然虚增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五)将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粉饰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有的上市公司常常通过在现金流量表的三个部分(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之间进行转换、调整来粉饰现金流量。例如,公司如果向银行借款或者类似的融资活动,本来是要记人“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但有的公司在其他地方临时拆借,然后用业务往来的名义粉饰一下,即可记人经营性现金流入。
(六)虚构经济业务,粉饰经营性现金流量
为了粉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的公司甚至采取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经营性现金流出或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投资性现金流出的手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另一方面又不影响报表的平衡关系。例如,蓝田股份1998年、1999年、2000年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一直都很好,其手法就是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投资性现金流出。从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到,蓝田股份1998年2000年三年间累计经营性现金净流入177734万元,但同期投资性净流出187981万元,蓝田股份虚构收入的同时虚增了经营性现金流入,然后通过虚增投资名义将虚增的现金流消化掉,再加上几套账的运作,粉饰其账面现金流,显示了很强的创造现金流量能力,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1998年2000年18.8亿元的投资都是靠自我发展积累形成的。 一、电算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遇到的问题
1 电算化环境下,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重复处理,也使会计处理程序化。业务发生后只要业务人员执行相应的功能,会计人员不再填制凭证就可以直接记录到相应的账户上,系统的内部控制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实时控制。于是,数据的可靠性、原有纸制审计证据的减少、内部控制体系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变得更加模糊、复杂,再加上数据的覆盖和网络化,从报表、账簿结果追查到原始业务变得非常困难。 一日我去银行存钱,从窗口外把一叠现金递给服务小姐,服务小姐在仔细的核实后,递给我一张同样数额的存折,第二天我去同样的银行取钱,从窗口外把存折及取款单递给服务小姐,服务小姐同样的核实后,把现金种使不对称信誉趋于平衡的“成本”要素,这样银行交易过程中的先后程序的设立就是保证达成交易平衡的“成本”要素,对储户来说银行不会为了截留一笔现金而丧失整体信誉,对银行来说,控制,在有限交易时间内储户对交易过程的监督控制就成为交易完成的关键。立信誉的关键。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经济繁荣是相互信任的个人合作的结果,而且,未来的社会经济的繁荣更依靠于人们之间的互信。我们有着几千年经济繁荣的文明礼仪之邦,为什么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还在呼吁信誉的建立呢?事实上,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原来为了获取物质利益而承担的信誉成本都是由政府或者企业来承担,人们不需要在这种交易中去承担任何信誉成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也是建立在非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信誉的作用也就不太关键,信誉这里也就是一个概念。一旦这些人和企业进入市场机制时,这些不是建立在成本代价基础上的概念性的“信誉”,就无法适应市场机制下的交易行为,人们都还习惯于在交易中达免费班车。如是从政府、企业、社会及各种媒体传来对信誉建立的日益强烈的呼唤,各种灵丹妙药层出不穷,这些急功近利的办法都在幻想在一夜之间就能建立好信誉市场,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素质的提高靠每人颁发一张文凭来解决,同样一个靠个人信誉为因子的社会信誉也能凭着几个认证、几个A就能解决的话,那永远只是治标不治本、自欺欺人。
除了上面所提的历史机制对于信誉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将是信誉市场建立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些年在信誉市场建立的呼吁中,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起到推动作用,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媒体(主要是报纸、电视)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度来分析,往往各地的地方媒体比国家级媒体影响力度要大的多,地方媒体为了保持和增加发行量,拼命的抓住人们的好奇心理,在奇、特、怪、异上大做文章,比喻在对个别房地产商交易欺诈行为的报道,一方面使消费者在交易中提高了警惕,另一方面却可能让消费者对整个交易市场的行为产生怀疑,这种不信誉的心理会随着媒体的进一步报道而逐渐加深;有些媒体对于一些道德变异行为的频繁报道,比喻邻居的老头对未成年儿童的变态行为,会让每一个孩子父母都不自觉的对号入座,用不一样的心理对待身边的每一个可能的人,并尽量阻止孩子到邻居家玩;还有在公共汽车上本来相互拥挤相互谦让的人们,一旦听到“请旅客们注意钱包、警防扒窃!”的友情提示后,所有的旅客都会不自觉的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作小偷来防,;本来很正常的保险推销员、送奶工的登门服务,由于经常看到由此引发的刑事案件的报道,使我们不得不对于他们的热情给予冷眼相待,试想一想,一个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这种氛围的人们,怎么可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信任的空间已被自我封闭了,信誉市场的建立从何而起?。那么这些都是媒体的责任,媒体对于这些新闻的报道是想善意的告诫人们,尽量减少人们损失,所以她是无辜的,那么普通民众有责任们,当然他们肯定也没有,因为每个人在面对可能的伤害时都有权利最低限度的自我保护。有时我在想,这些媒体对于这些个案的报道到底起多大作用,既然是个案他就没有代表性,不管你如何报道、如何防范,该发生的还照样发生,该被骗的还是被骗了,媒体在这里有时是有点“自作多情”了!其实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分析判断能力,会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底线,这种底线是在确保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对于有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的情况时才设立的,一旦受到媒体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的把这个底线抬高,底线抬高的结果是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自身利益可能遭受的侵犯,同时也使自身的交往空间压缩了很多,有可能丧失了许多由此而来的机会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每年人们走在街上遭遇车祸的几率是万分之一,这种遭遇对于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但人们为什么还要继续上路、上街,这是一个成本类比问题了,如果为了防止意外而永不上街,那对于个人的利益损失太大了,拿万分之一的可能与巨额、真实的利益损失相交换,每个人都不会这样做的。而因信誉产生的利益却是潜在的、很难量化的,而因信誉问题而受到的利益上的伤害却是明显的、能感受到的,而避免这种伤害的成本却是很小的,人们自然选择了认为是最低成本的抬高自我保护的底线了。我们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了避免伤害,每个家长都要求孩子不要与“坏孩子”交往,父母带着孩子在街上经常遇到乞丐,孩子在看到乞丐时油然而生的同情心基本上都会被父母的教诲所终止,因为那些乞丐都是假的,他们只是想不劳而获,所以我们不能同情他们,这些现象的发生,会让纯洁的孩子们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有了最初的疑问,同时也使孩子们养成了不愿意通过一定的成本代价、只想通过回避的消极方式来保护自身利益,这样长大以后会在工作生活的日常交易、交往中,都不自觉的想通过无代价的方式尝试信誉的建立,同时也把自我保护的底线设得高高的,最大程度的想减少个人伤害。
所以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于信誉的建立是非常关键,尽管这些都是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而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企业与个人之间也是如此,银行在对个人消费贷款条件设置时,为了阻止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可能的发生,而把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九也列入自我保护的底线之下,属于不信任的行列。所以我要讲信誉市场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建立几个规则制度就能无成本的取得的,她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通过多少代人的成本牺牲精神为代价的。
3.电算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手工处理环境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因失去了作用而被取消,有些内部控制措施被程序化后通过软件程序的执行而发挥作用,同时针对信息系统的特点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内部控制技术(如密码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等)不断发展,如何了解,测试、评价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情况便成了审计的难题。
4.电算化环境下审计证据大多存储在数据库中,传统的审计技术难以达到目的,必须不断采用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比如采用测试程序嵌入系统完成对重要处理的审计、利用审计软件采集和分析要审计的数据、采用软件动态跟踪某些重要数据的变化。如何掌握并运用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无疑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又一个问题。
二、电算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1.对单位的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目前,绝大多数单位在内部审计时是绕过信息系统的。由于集成化系统中原始凭证大量减少、数据之间直接对应关系模糊、业务处理和财务处理高度集成,使得系统中存储数据与输出数据可能不—致。比如,有关人员通过在系统中嵌入非法程序块转移了数据,而打印出虚假数据提供给审计人员,这种行为必然加大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要想了解系统提供的数据的可信赖程度,必须对系统本身进行审计,这是内部审计不可能回避的。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本单位汁算机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包括:①系统的硬件信息和软件信息。比如信息系统的结构、所使用土机的型号、内存容量、输入及输出设备、通讯设备、辅助存储设备,所使用的操作系统、通信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等。②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的具体情况。比如处理的过程、发生错误的多少等。③本单位肘其他单位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比如有的企业与其供货商或销售商共同管理存货,某些原料或产品的仓库设在供货尚或销售商处,企业需要时直接从那里取得。这种情况下,如果供货商或销售商采用信息系统进行存货核算与管理,则本企业的存货信息高度依赖供货商或销售商的信息系统。④被审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如本年度没备的变更信息、维护信息、应用系统的复杂程度及重要的处理过程等—在了解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内部审计人员根据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确定审计程序。实施审计时,符合性测试的重点应该是系统内部控制的设置和遵守情况、系统内定义的信息转换规则。对于则务、业务集成化系统而言,单位发生的每—项业务在业务系统中都会根据业务人员、财务人员事先定义的转换规则自动生成会汁记录,进入财务系统。此时审核的重点不应足系统生成的大量重复的凭证,而是定义的信息转换规则是否正确和有效、是否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对这些规则的管理等是否有效。
2.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做到一般控制审查和应用控制审查相结合。在手工处理环境下,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就是人及其处理的业务。而电算化环境下,业务处理过程包括了手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处理、人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处理这几部分,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变成了人及其处理的业务、人机交互处理过程、计算机系统业务处理过程和不同系统之间信息的传递过程,内部控制的重点和环节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实施审计,才能了解内部控制运行状况并由此确定后续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审计程序;
电算化系统中,可以把控制划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部分。一般控制是对系统中组织、开发、操作、管理等系统运行环境所进行的控制,通常以制定规章制度、网络安全软件和程序控制形式体现;应用控制是对信息系统的某一具体处理过程施加的控制,主要以程序的形式体现。审计时,应该在对系统—般控制做出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读原程序、模拟数据上机测试、上机处理实际业务、采用审计软件等方式测试系统的安全性、控制程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上具。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业务处理的正确性、应用控制的有效性、系统的运行效率等只有通过上机测试才能检验。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手工填制的原始单据、简单业务的处理、非程序控制制度和措施采用原来手工审计的有效方法,对于某些特定业务的处理过程、重要数据、复杂的处理过程及程序化的控制措施则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工具进行审计。
4.关注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环节。集成化系统中,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分批完成,极易出现数据不一致,所
以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应该是审计的重点之一。另外,有些企业的电算化系统采用厂多家软件厂商的产品,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需要借助外存(如磁盘)或局域网上不同数据文件之间转换等方式来完成,对这样的系统一定要防止并及叫发现转换过程中的错弊。
5.加强动态在线审计 电算化系统中,帐务处理是实时进行的。尤其是网络化系统,在同一时间可能有多个用户执行同一项功能、调用同一个数据文件,而系统只记录下最终的结果。若审计时只对静态系统进行审查,不进行有关运行程序、数据文件的联机实时审计,有时就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重要业务的处理、关键的处理程序、业务人员的上机操作记录等应该加强动态审计。
网络化系统一般本身都提供了一定的审计功能,一旦发现非法的或有超越网络授权的操作行为,就会记录入侵者的登录用户名、IP地址、登录日期、时间等信息,并寻找到非法用户曾经潜入系统内部的痕迹。利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应用软件也能对登录系统的用户及其使用系统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监控,如哪些用户使用了系统、进行了哪些操作、操作的次数、登录及退出系统时间等。审计人员可以实时检查系统存放这些信息的审计踪迹表和系统日志文件,充分利用这些线索。同时,还可以利用专门软件进行重要数据的动态跟踪,比如利用Ex cel软件就可以实现一些简单的跟踪和分析。
6.加强对所有与信息系统有关的部门及人员的监督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部门包括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维护部门和使用部门。相关人员包括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软硬件维护人员、系统操作人员、档案保管人员及机房保安人员等,对这些部门和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及监督管理对于降低审计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二、现金流量表粉饰的识别
(一)识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粉饰
现金流量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如同利润表上的“净利润”,只是一个结果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它所形成的过程及其构成比例。就像目前某些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中包含较多非经常性损益一样,“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同样也可能包含着非经常性现金。正如投资者希望上市公司的利润更多来自于主营业务,而不是来自于搞“副业”一样,从长远角度来讲,投资者也希望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更多来自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所以,对于现金流量表,我们不能简单地去看现金增加额及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大小和增长幅度,还要分析它们的构成,看现金流是由哪一部分贡献的,不能让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的较好现金流量掩盖了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不佳的局面。
(二)分析现金流量表中是否含有大额非正常现金流量
对非正常的现金流量应认真评判,因为非正常的现金流量不一定可以在以后年度持续。如“补贴收入”收到的现金是列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显然是一次性或偶发性;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处置固定资产而收回的现金净额”尽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但它却有可能是企业濒临破产而变卖资产;另外,大额非正常现金流量还要考虑回收投资资本、发行债券或股本的项目,它们都属于非持续行为。因此,投资者阅读现金流量表时应注意剔除非经常性损益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其他非持续性的现金流量。
(三)重视对现金流量表间接法编制附注的分析
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从净利润开始倒推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这可以看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查找出泡沫。如2001年报中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都大于净利润,难道是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都好转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主要是由于会计政策规定要计提八项准备,资产减值准备是造成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要特别关注现金流量表中的“收到其他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和“支付其他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对于收到和支付“其他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金额巨大的公司应视为异常,尤其是“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五)多表并看,将现金流量表的有关项目与其他报表结合起来阅读分析
由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有内在逻辑勾稽关系,可以从另外两张报表各项目的变动中寻找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增减的实质。因此,投资者应检查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项目和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项目的对应关系;检查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项目的对应关系;重视“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投资所支付的现金”与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的对应关系研究。仅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中获取有关现金流量方面的会计信息是片面和狭隘的。
(六)现金流量表的阅读还应结合其他资料进行
如阅读财务报表附注,了解行业情况及公司相关背景,了解传媒中关于该公司的其他信息等等。这样可以直接加深对现金流量表的理解。比如,企业投资活动现金为负,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外的其他信息披露,进一步审查其是否有带来良好效益的项目投资及项目进展情况、发展前景等,以进一步判断企业的整体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