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经理人网|财智东方.财务经理人网-致力于财务管理实践、打造卓越财务经理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关于标准成本法

[复制链接]

10

主题

27

帖子

78

积分

会计员

Rank: 1

积分
78
发表于 2005-10-3 16:58:00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财务经理人,享用更多功能,成就财务总监之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请交上面各位朋友帮忙,在哪个网上能找到关于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等相关资料,我想自学这方面的知识。

谢谢各位朋友啦!

1728

主题

3895

帖子

7964

积分

财务总监

SuperCFO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964
发表于 2005-10-3 19:10:00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之比较

财务BP与传统财务的区别是什么	2022.02.08 (周二)

Cathy,你看这些资料能帮到你吗。。。

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之比较

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都属于成本计算方法,两者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都要事先制订产品的目标成本(即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作为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将实际消耗水平与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脱离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但是两种方法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制订目标成本的依据不同

  1.定额法。定额成本是按现行定额以及计划单位成本、分成本项目(即原材料费用、生产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来制订的。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的制订比较灵活,通常有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但与定额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

  二、制订目标成本所依据的定额的稳定性不同

  1.定额法。由于定额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就是现行定额,是企业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在各项消耗上应达到的标准,所以任何一项生产技术有所变化时,现行定额都应予以修订。也就是说,定额法下的定额是可能变化的,应设计一套定额变动计算方法,以计算定额变动的趋势和金额。如:以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与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之比确定系数的方法,来计算定额变动的差异。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性,一般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也不用设计相应方法来计算其变动差异。

  三、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揭示方法不同

  1.定额法。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生产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脱离现行定额或预算的数额。定额法下的差异是通过每一笔领料或加工零件来揭示并通过差异凭证来反映。如核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有限额法、切割核算法和盘存法三种,其中限额法下的差异凭证又有超额领料单、代用材料领料单等。定额法工作做得很细,而且工作量相当大。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往往根据一定时期实际产量的实际消耗量和实际价格与实际产量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的计算比较来揭示差异,没有专用的差异凭证。如材料成本差异只是通过公式计算,即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价格×实际耗用量-标准价格×标准耗用量。标准成本法工作量相对较小,但查明差异原因的工作不是十分细致。

 四、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设置程度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定额的差异(即材料、生产工资、制造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等三大类五项,设置口径较粗。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这一类,具体包括材料成本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四大项九种,设置口径较细。

  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为简单,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差异,且不是为各种成本差异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而是与定额成本在同一个成本明细账中进行核算。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账科目进行核算,如:对材料成本差异,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账户;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账户,并详列于利润表中。

  六、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分配方法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具体方法是:脱离定额的差异用定额比例法或在产品按定额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材料成本差异一般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定额变动差异一般按定额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或在差异额较小时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对各种差异分别设差异账户单独归集,在年终予以处理,或者转为销售产品成本,或者直接计入损益。具体方法是:将本期的各种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库存产成品和本期已售产品;或者将本期发生的各种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我国和西方国家大都采用第二种方法。

  七、提供产品成本资料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定额变动差异要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将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也就是说,定额法下提供的产品成本是实际成本资料,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实际成本列示。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按标准成本列示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只对改进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标准成本列示。这是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根本性区别。

  八、提供管理信息的详细程度和侧重点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成本按成本报表的要求划分成各成本项目,强调对材料成本的控制,而且材料数量要采用各种凭证在日常核算中揭示;其他费用是通过对比实际数和预算数求出差异。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必须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分清哪些责任由采购部门负责(如材料成本差异),哪些责任由车间负责(如材料数量差异),哪些责任由生产部门负责(如固定费用产量差异)等。资料详细、系统,强调全面管理,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分清责任、相互配合,有利于经济责任制的建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3 19:11:23编辑过]
商业历史我书写,世间财富我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8

主题

3895

帖子

7964

积分

财务总监

SuperCFO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964
发表于 2005-10-3 19:17:00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5大层面对话老板,让老板更重视财务(2022.01.15 周六)

标准成本法的应用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世界。企业要取得最大化利润,必须对成本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那么企业会计如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成本决策的信息,参与有关成本管理的决策呢?本文就这方面内容作一些探讨。

  完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是企业成本核算的两种方法。

  一、标准成本的产生背景

  标准成本是早期管理会计的主要支柱之一。美国工业在南北战争以后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工厂发展成为生产多种产品的大企业。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许多工厂的产量大大低于额定生产能力。为了改进管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了各种试验,他们努力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生产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因此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们首先改革了工资制度和成本计算方法,以预先设定的科学标准为基础,发展奖励计件工资制度,采用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在此之后,又把标准人工成本概念引申到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等。最初的标准成本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一种计算工作。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对推广标准成本曾起了很大的作用。1920年~1930年,美国会计学界经过长期争论,才把标准成本纳入了会计系统,从此出现了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

  二、标准成本的含义

  标准成本的主要作用是衡量工作效率和控制成本,同时,也用于存货和销售成本的计价。

  标准成本一词准确地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它又被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即: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三、标准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

  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项目等在生产经营活动前,根据预定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成本。这种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就称为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一般指单位成本而言,它一般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估计成本等,而标准成本相对来讲是一种较科学的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表示计划期预定成本;定额成本是根据目前使用的定额计算的。企业应通过各项措施,有步骤地降低现行定额,以求达到计划中所规定的成本水平。

  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定目标成本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人人关心成本,形成民主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四、标准成本的用途

  1、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

  成本控制的标准有两类:一类是以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水平为依据;另一类是以应该发生的成本为依据,如各种标准成本。

  2、代替实际成本作为存货计价的依据

  由于标准成本中已去除了各种不合理因素,以它为依据,进行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计价,可使存货计价建立在更加健全的基础上。而以实际成本计价,往往同样实物形态的存货有不同的计价标准,不能反映其真实的价值。

  3、作为经营决策的成本信息

  由于标准成本代表了成本要素的合理近似值,因而可以作为订价依据,并可作为本量利分析的原始数据资料,以及估算产品未来成本的依据。

  4、作为登记账簿的计价标准

  使用标准成本来记录材料,在产品和销售账户,可以简化日常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工作。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上述账户按标准成本入账,使账务处理及时简单,减少了许多费用的分配计算。

  五、标准成本系统

  1、标准成本系统概述

  标准成本系统是为克服实际成本计算系统的缺陷,尤其是不能提供有助于成本控制的确切信息的缺点而研究出来的一种成本计算系统。

  根据标准成本的主要用途,标准成本系统又可以分为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和标准成本会计核算系统。

  2、标准成本控制系统

  标准成本控制,主要是运用成本会计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比较,以衡量业绩,并按照例外管理的原则,注意对不利差异的纠正,以提高工资效率,不断降低成本。

  标准成本控制制度包括事先、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

  3、标准成本会计核算系统

  把标准成本归入会计体系,不仅能提高成本计算的质量和效率,使标准成本发挥更大的功效,而且可以简化记账手续。

  综上所述,标准成本法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不愧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方法。为此,希望各企业大力推行标准成本法,努力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

商业历史我书写,世间财富我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8

主题

3895

帖子

7964

积分

财务总监

SuperCFO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964
发表于 2005-10-3 20:03:00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5大层面对话老板,让老板更重视财务(2022.01.16 周日)

标准成本法术语

1 价格标准是指每单位投入应该支付的价格。
2 用量标准是指每单位产品应该投入资源的数量。
3 数量决策是指生产每单位产品应该投入多少资源的判断和确定。
4 价格决策是指生产每单位产品应该投入多少资源成本的判断和确定。
5 标准单位成本是指给定原材料、人工和间接费用标准情况下应该达到的单位成本水平。
标准单位成本 = SP × SQ
SP = 标准价格
SQ = 标准用量
6 标准成本计算表(标准成本表)是指列出生产单位产品应该使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的标准成本和标准用量的一张表。
7 理想标准是指反映完美经营条件下的标准。
8 现行可达到标准是指一个反映了当前有效的经营状况下的标准。它是一个严格的标准,但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9 应使用原料标准数量是指生产实际产量应该使用的直接材料数量(单位材料标准 × 实际产量)。
10 应使用人工标准工时(应使用标准工时)是指生产实际产量应该使用的直接人工小时(单位工时标准 × 实际产量)。
11 全面预算差异(总差异)是指已发生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全面预算差异是一个总成本的概念。
总差异 = (AP × AQ) - (SP × SQ)
AP = 实际价格
AQ = 实际用量
SP = 标准价格
SQ = 标准用量
12 价格差异是指标准价格与实际价格之差乘以实际投入量。也就是单位投入量的实际价格乘以实际投入量的积与单位投入量的标准价格乘以实际投入量的积之间的差额。
价格差异 = (AP - SP)× AQ 即:
= (AP × AQ) - (SP × AQ)
AP = 实际价格
AQ = 实际用量
SP = 标准价格
13 用量差异是指标准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差额乘以标准价格。也就是实际投
入量乘以标准价格的积与标准投入量乘以标准价格的积之间的差额。
用量差异 = (AQ - SQ)× SP 即:
= (AQ × SP) - (SQ × SP)
AQ = 实际用量
SP = 标准价格
SQ = 标准用量
14 不利差异是指当实际发生的成本大于预算或标准时所产生的差异。
不利差异 = AP > SP 或
= AQ > SQ
AP = 实际价格
AQ = 实际用量
SP = 标准价格
SQ = 标准用量
15 有利差异是指当实际发生的成本小于预算或标准时所产生的差异。
有利差异 = AP < SP 或
= AQ < SQ
AP = 实际价格
AQ = 实际用量
SP = 标准价格
SQ = 标准用量
16 材料价格差异(MPV)是指原材料实际价格和标准价格之差乘以实际采购的原材料数量。
MPV = (AP × AQ) - (SP × AQ)
= AQ(AP - SP)
AP = 实际价格
AQ = 实际用量
SP = 标准价格
17 材料用量差异(MUV)是指实际使用的直接材料和实际产量下按标准应使用的直接材料数量之差乘以标准价格。
MUV = (SP × AQ) - (SP × SQ)
= SP(AQ - SQ)
AQ = 实际用量
SP = 标准价格
SQ = 标准用量
18 标准材料清单是指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下列出材料的种类和标准用量的清单。
19 变动间接费用开支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和按生产实际产出使用的实际小时得出的预算变动制造费用的差额。
变动间接费用开支差异 = (AVOR × AH) - (SVOR × AH)
= AH(ANOR - SVOR)
AVOR = 实际变动间接费用分配率
SVOR = 标准变动间接费用分配率
AH = 实际直接人工工时
20 变动间接费用效率差异是指实际使用的直接人工小时和标准小时的差额乘以标准变动制造费用率。
变动间接费用效率差异 = (AH - SH)SVOR
SVOR = 标准变动间接费用分配率
AH = 实际直接人工工时
SH = 标准直接人工工时
21 工资率差异(LRV)是指实际支付的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异乘以实际工时数。
LRV = (AR × AH) - (SR × AH)
= AH(AR - SR)
AR = 实际小时工资率
SR = 标准小时工资率
AH = 实际直接人工工时
22 固定间接费用开支差异是指实际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与已分配固定制造费用的差额。
固定间接费用开支差异 = AFOH - BFOH
AFOH = 实际间接费用
BFOH = 预算间接费用
23 固定间接费用数量差异是指预算固定制造费用与已分配固定制造费用的差额,它是衡量能力利用程度的一个指标。
24 组合差异是指按实际投入组合比例计算的标准成本和按标准组合比例计算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25 产出差异(产量差异)是指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差异。也就是标准产量的标准原材料成本和实际产量的标准原材料成本的差异。
26 控制极限是指允许脱离标准的最大偏差。

商业历史我书写,世间财富我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8

主题

3895

帖子

7964

积分

财务总监

SuperCFO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964
发表于 2005-10-3 20:09:00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以数据分析助力业财融合,提升财务价值(2022.01.16 周日)

什么叫标准成本法

(1)标准成本的定义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
"标准成本"一词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又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
(2)标准成本的分类
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由于基本标准成本不按各期实际修订,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二、 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其次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制定时,无论是哪一个成本项目,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成本标准。
成本项目 用量标准 价格标准
直接材料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原材料单价
直接人工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 小时工资率
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或台时) 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无论是价格标准还是用量标准,都可以是理想状态的或正常状态的。
三、 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一)、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该项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材料价格脱离标准(价差),另一个是材料用量脱离标准(量差)。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价格差异=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 (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主要有: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承接紧急定货造成额外采购等等。
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具体原因有: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机器或工具不适用造成用料增加等。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规格不符也会使用料超过标准;又如加工艺变更、检验过严也会使数量差异加大。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它也被区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人工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
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称为耗费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变动费用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 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成本差异=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形成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
(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1、二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 -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2、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闲置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四、 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
为了同时提供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三项成本资料。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
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
(二)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差异
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quot;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
各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
(三)各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
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1、结转本期损益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
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坏。此外,这种方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但是,如果差异数额较大或者标准成本制订得不符合实际的正常水平,则不仅使存货成本严重脱离实际成本,而且会歪曲本期经营成果,因此,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
2、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当然,这种做法会增加一些计算分配的工作量。此外,有些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不一定合理,例如闲置能量差异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收益,作为资产计入存货成本明显不合理,不如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参加损益汇总。
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差异的类型(材料、人工,或制造费用)、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原因、差异的时间(如季节性变动引起的非常性差异)等。因此,可以对各种成本差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材料价格差异多采用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闲置能量差异多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其它差异则可因企业具体情况而定。值得强调的是,差异处理的方法要保持历史的一致性,以便使成本数据保持可比性,并防止信息使用人发生误解。

1、标准成本的分类:

(1)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

(2)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

2、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成本的内容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在制定时,其中每一个项目的标准成本均应分为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其中,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消耗量、单位产品人工小时等,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等。具体如下: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用量标准×材料的标准单价

(2)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3)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其中: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4)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其中: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3、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4)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二因素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三因素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4、标准成本的帐务处理:(略)

商业历史我书写,世间财富我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8

主题

3895

帖子

7964

积分

财务总监

SuperCFO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964
发表于 2005-10-3 20:11:00 |显示全部楼层
财务BP与传统财务的区别是什么	2022.02.08 (周二)

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情况,从2000年初开始,我们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对有关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我们主要选取了成本管理的三个方面(成本管理核算的总体情况、材料成本管理和制造费用管理)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234份,回收77份, 回收率为32.9%。对个别答题不符合要求(未理解题意)或者含混不清的问卷,我们将其视为无效问卷处理。从回收有效问卷所代表的企业来看,涉及九大行业。这些企业分布于东部、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整个调查从问卷设计、寄发、回收到汇总分析,历时大半年。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推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成本管理核算的总体情况
   1.成本管理方法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成本与管理会计教科书中较为流行的所谓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从被调查企业的情况看(表1),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使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最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更为精密,往往需要技术测定的帮助,而会计工作和技术测定的结合是比较困难的。同时实施、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较高,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每种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标准必须不断修订。目标成本法得到最多运用的原因是目标成本是根据目标利润倒推出来的,这一成本水平和利润直接挂钩,因此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
  表1 成本管理方法使用状况(按行业比较)
类   别   标准成本    计划成本    目标成本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合 计 72   13  18.1   28  38.9   37  51.4   3   4.2
纺 织 4   0   0.0    1  25.0    2  50.0   1   25.0
化 工 13   0   0.0    3  23.1    9  69.2   1   7.7
石 油 3   1  33.3    0   0.0    3  100.0   0   0.0
机 械 18   4  22.2   13  72.2    6  33.3   0   0.0
建 设 5   0   0.0    1  20.0    4  80.0   0   0.0
其他工业13  3  23.1    6  46.2    5  38.5   1   7.7
农 垦  7   2  28.6    0   0.0    5  71.4   0   0.0
商 业  5   2  40.0    0   0.0    3  60.0   0   0.0
其 他  4   1  25.0    4  100.0    0   0.0   0   0.0
  
  表1进一步反映了成本管理的行业差异。①69.2 %的化工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但是填表的13家化工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这是因为化工企业的主要生产过程是在管道中进行的,对于生产的各个环节难以控制,所以企业只能制定计划成本借以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达到控制企业生产过程的目的。②机械企业最主要采用了计划成本法(比例为72.2%),其次才为目标成本法(比例为33.3%)。这与机械行业作为我国工业的主力军,长期以来生存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对“计划成本”驾轻就熟有相当关系;而该行业开始关注目标成本法,又反映了这几年机械行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带来管理思想方法的相应转变。③农垦企业最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目标成本法(比例为71.4%),但是填表的7家农垦企业中没有一家选择采用计划成本。这与农业生产的高度不确定、难以制定计划成本有关。
  从地区看(表2)①东部、 老工业基地最多采用的是目标成本法(比例分别为58.3%和50%)。②中西部地区最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计划成本法(比例为57.1%)。这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多是老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远远多于其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受的熏陶。在计划经济下,这些企业就存在了计划、定额的概念,所以对如今的计划成本还往往认为是过去所采用方法的延续,因此采用计划成本的企业比较多。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西部地区对计划成本的理解上可能会有所偏差,调查结果因此可能和实际有所差异。③不管地区差异,标准成本法都是三种方法中采用的最少的一种。造成这种局面与我们过去大肆渲染“定额”是社会主义概念,“标准”是资本主义做法有一定关系。
  表2 成本管理方法使用状况(按地区比较)
类   别   标准成本    计划成本    目标成本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东部  48   7   14.6   16  33.3   28  58.3   3   6.3
中西部 14   3   21.4    8  57.1   4   28.6   0   0.0
老工业
基 地 10   3   30.0    4  40.0   5   50.0   0   0.0
  
  此外,从资产规模看,①资产〈1 亿的企业较多的使用了标准成本和计划成本法(比例均为42.9%)。标准成本作为一种成本制度,它的实施是比较困难的,但却为小规模企业较多运用的原因是:这些小企业有一大部分是作为大企业的补充存在的,往往从事来料加工等为大企业服务的工作。当一个小企业为几家大企业生产某种专门的零件时,小企业的生产就必然向专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具备了采用标准成本制度的条件和内在动力。②资产〉1亿的企业最主要采用了目标成本, 其次为计划成本,最少采用标准成本。这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分层管理的科学化有关。在大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只能管理一些战略和主要经营目标,目标成本法作为目标利润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为高层管理人士视为重要、主要的成本管理工具。而计划、标准成本一般则会分解落实到基层企业去实施,作为贯彻目标成本制度的一些具体制度、技术、方法而被采用。
   2.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调查显示(表3),57.1 %的企业使用品种法,4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其中使用平行结转法的有22.9%,使用逐步结转法的有18.6%。品种法适用于单步骤类型或大批大量多步骤的生产,之所以有最多的企业选择该方法,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该方法是最简便的,另一方面在于中国的广大企业生产工艺还不够复杂,适用于品种法。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非完全相同,随着生产的发展,购买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以高效率保证购买者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是没有两台完全一样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将适合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我国现在只有5.7 %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表明我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的重视不够,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
  从行业角度分析(表3),①50%的纺织企业采用逐步结转法,比例最多。原因是逐步结转法适用于在半成品对外销售因此需要计算各生产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的情况,纺织企业的中间产品和产成品一样都有对外销售的,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比较造宜。②机械行业有42.1%的企业采用平行结转法,原因是平行结转法比较适用于这种大批量生产而又不需要计算中间成本的机械制造行业。③品种法对各个行业而言基本上是一种最基础的方法,有些采用分步计算的企业仍需要分品种计算成本。
  表3 成本核算方法调查(按行业比较)
类   别   品种法    分批法    逐步结转法  平行结转法   分类法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合计  70  40  57.1   4   5.7  13  18.6  16  22.9  9   12.9   6   8.6
纺织  4   1  25.0   0   0.0   2  50.0   0   0.0  0   0.0   1  25.0
化工  14  8  57.1   1   7.1   4  28.6   2  14.3  2   14.3   2  14.3
石油  2   2  100.0   1   50.0   0   0.0   0   0.0  0   0.0   0   0.0
机械  19  9  47.4   1   5.3   5  26.3   8  42.1  2   10.5   1   5.3
建设  4   0   0.0   0   0.0   1  25.0   1  25.0  1   25.0   1  25.0
其他工业13  8  61.5   1   7.7   1   7.7   4  30.8  2   15.4   0   0.0
农垦  7   6  85.7   0   0.0   0   0.0   0   0.0  2   28.6   0   0.0
商业  3   3  10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其他  4   3  75.0   0   0.0   0   0.0   1  25.0  0   0.0   1  25.0
  表4说明,具体从地区看,东部和老工业基地采用品种法的企业最多,比例均在60%以上;中西部地区采用分步法的企业最多,占总数的61.6%,其次才是按品种法计算成本的企业,比例为38.5%。限于分布的行业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我们暂时无法对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地区差异作出判断分析。公布这种结果,是希望为以后进行类似的调查研究提供一些背景资料。
  表4 成本核算方法调查(按地区比较)
类   别   品种法    分批法    逐步结转法  平行结转法   分类法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东 部 48  29  60.4   3   6.3   9   18.8  9   18.8  7   14.6  3   6.3
中西部 13  5  38.5   1   7.7   3   23.1  5   38.5  0   0.0  1   7.7
老工业
基 地  9  6  66.7   0   0.0   1   11.1  2   22.2  2   22.2  2   22.2
  
  表5从资产规模反映了企业对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差异。 资产规模〉1亿的企业采用品种法的比例为59.3%,比资产规模〈1亿的企业高16.4个百分点,而资产规模〈1亿的企业采用分批法的比例高于资产规模〉1亿的企业近10个百分点,原因可能是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大批量生产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小企业的优势在于不断的适应市场需要开发更多的新品种,这样采用分批法计算更符合实际情况。大企业采用逐步结转法和平行结转法的比例均高于小企业,原因是分步法适合于大批量多步骤生产的企业,小企业可能会因为尚未达到生产规模而无须采用这种方法。
   二、材料成本管理
   1.材料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建设
  表5 成本核算方法调查(按资产规模比较)
类别        品种法     分批法   逐步结转法  平行结转法   分类法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资产〈1亿 7   3   42.9   1   14.3  1   14.3  1   14.3  2   28.6  1   14.3
资产〉1亿 59  35  59.3   3   5.1  12  20.3  14   23.7  6   10.2  5   8.5
未注    4   2   50.0   0   0.0  0   0.0   1   25.0  1   25.0  0   0.0
  
  材料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原始记录、定额、计划价格以及计量验收责任制度等。我们的调查集中在材料消耗定额与计划价格制定这两个方面。下面主要就材料消耗定额制定权的调查情况予以介绍。
  制定和修订材料消耗定额在企业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重要的工作,需要在组织、制度、方法上形成一种科学的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明确材料定额制定、修订的主管部门。总的来看(表6), 55.1%的企业由技术部门掌管材料消耗定额制定权,这与我们相关调查中所了解到的材料消耗定额主要是由技术测定所确定的结论相一致。生产部门由于在生产第一线,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有36.2%的企业由生产部门制定消耗定额。但是,如果完全由生产部门拥有该权力,生产部门会有降低标准以易于自己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必须有非常严格的制约机制,避免生产部门的“作弊”行为,从表中看出,企业已意识到不能让单一的部门掌握该权力(因为各选项的比例之和〉100 %)。30.4%的企业的财务部门和27.5%的企业的计划部门拥有该制定权,因为这些部门能从完成企业利润指标和全面预算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虑制定消耗定额的范围、对象、水平、精确程度,从而实现经营目标、管理指标、作业行为、日常控制在“定额制定执行考评”过程中自然有效的结合。
  表6 材料消耗定额制定权调查(按行业比较)
类别      生产部门    技术部门   计划部门    财务部门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合计    69  25   36.2  38   55.1  19   27.5  21   30.4  4   5.8
纺织    3   0   0.0   2   66.7  1   33.3  1   33.3  0   0.0
化工    13  7   53.8  7   53.8  5   38.5  4   30.8  0   0.0
石油    3   1   33.3  0   0.0  2   66.7  1   33.3  1   33.3
机械    19  3   15.8  15   78.9  3   15.8  3   15.8  1   5.3
建设    5   0   0.0   1   20.0  3   60.0  2   40.0  1   20.0
其他工业  12  7   58.3  6   50.0  2   16.7  4   33.3  0   0.0
农垦    7   3   42.9  3   42.9  1   14.3  3   42.9  0   0.0
商业    3   2   66.7  2   66.7  1   33.3  3   100.0 0   0.0
其他    4   2   50.0  2   50.0  1   25.0  0   0.0  1   25.0
  
  具体从行业角度分析(表7), ①石油企业的材料消耗定额制定有66.7%是由计划部门执行的,原因可能是石油行业是将原油开采出来再进一步加工的行业,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计划部门需要根据销售目标确定生产数量,从而决定原油消耗量。②建设行业60%的企业由计划部门决定材料消耗额,是因为建设企业是根据合同规定才从事房屋建造的,因此需要消耗多少材料往往由计划人员考虑了合同规定的技术、造价等方面的要求计算出的。生产部门是根据计划执行,并无制定权。
  表7 材料消耗定额制定权调查(按地区比较)
类别       生产部门    技术部门   计划部门    财务部门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东部   44   17   38.6  23   52.3  11   25.0  14   31.8  2   4.5
中西部  15   4   26.7  11   73.3  3   20.0  4   26.7  1   6.7
老工业基地10   4   40.0  4   40.0  5   50.0  3   30.0  1   10.0
  
  表7表明,从地区角度看, ①老工业基地的材料消耗定额是由各部门协作确定的,因为数据显示,每个选项都有相当多的企业选择(比例集中在30—50%)。②东部地区主要由技术部门决定,不过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也被赋予一定的权力。③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材料消耗定额最主要由技术部门制定(比例为73.3%)。从这种地区差异可以看出,老工业基地在制定定额方面积累了比其他地区丰富的经验,因而比较强调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互相制衡地实施定额管理,值得其他地区企业借鉴,也为我国管理会计界总结我国定额管理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对象方面的明确线索。
  从资产规模看(表8),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仍是最主要的选择。
  表8 材料消耗定额制定权调查(按资产规模比较)
类别       生产部门    技术部门   计划部门    财务部门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资产〈1亿 8   4   50.0  4   50.0  2   25.0  3   37.5  0   0.0
资产〉1亿 57  19   33.3  32   56.1. 15   26.3  17   29.8  4   7.0
未注    4   2   50.0  2   50.0  2   50.0  1   25.0  0   0.0
  
   2.材料成本管理的具体技术
  材料成本管理的具体技术的调查主要在确定材料消耗定额的方法和依据,以及制定材料单位消耗价格的依据两方面进行。
  表9 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的方法和依据(按行业比较)
        技术测定   历史最   过去平   同行业   同行业    上期定额
类别             好水平   均水平   平均水平  最好水平   降低率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合计   71   37  52.1  17  23.9  22  31.0 9   12.7 12  16.9  17  23.9  2   2.8
纺织   4   1   25.0  1  25.0  0   0.0  0   0.0  2  50.0  1  25.0  0   0.0
化工   13   4   30.8  4  30.8  7   53.8 2   15.4 4  30.8  2  15.4  0   0.0
石油   3   1   33.3  2  66.7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机械   18   13  72.2  0  0.0  5   27.8 0   0.0  1  5.6  4  22.2  2   11.1
建设   4   2   50.0  2  50.0  1   25.0 3   75.0 1  25.0  2  50.0  0   0.0
其他工业 13   8   61.5  2  15.4  5   38.5 0   0.0  2  15.4  3  23.1  0   0.0
农垦   7   4   57.1  3  42.9  1   14.3 1   14.3 0  0.0  2  28.6  0   0.0
商业   5   2   40.0  2  40.0  1   20.0 2   40.0 1  20.0  3  60.0  0   0.0
其他   4   2   50.0  1  25.0  2   50.0 1   25.0 1  25.0  0   0.0  0   0.0
  
  确定材料消耗定额是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步骤。调查结果显示(表9),有52.1%的企业以技术测定为依据,是最多的。 其他几个选项如历史最好水平、过去平均水平和上期定额降低率等都有一定的企业选择。以本企业的历史水平,无论是平均还是最好水平作为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的依据的企业要多于以行业水平作为制定依据的企业,原因可能是企业自身的资料相对于行业指标更易获得。企业对平均水平和最好水平指标的选择往往是企业对决策控制(紧的指标)与决策管理(松的指标)的抉择。40.8%的企业选择最好水平指标的一个原因是向管理人员施加压力,促使其减少浪费和其他低效运作。43.7%的企业选择平均指标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将销售价格定得过低。
  按行业比较(表9), ①任一行业都有企业选择技术测定作为其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的依据,可见技术因素在现代成本管理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②纺织企业以同行业最好水平作为其主要选择,比例为50%。化工企业以过去平均水平作为最主要选择,比例为53.8%。66.7%的石油企业以历史最好水平作为依据。一个企业是采用历史最好水平还是依据过去平均水平取决于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态度是否激进,也和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益有关。③60%的商业企业以上期定额降低率作为依据,原因可能是商业的材料消耗和工业企业相比要小很多,行业指标往往集中于销售方面,在材料消耗方面缺乏可比性,这时上期定额降低率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同时商业企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在成本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年年提高标准,降低材料消耗成为一种必要举措。
  表10反映了在这一方面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企业都是以技术测定作为其最主要依赖的方法,在此方法的基础之上辅助以其他的方法,而对于这些方法企业会出于自身的考虑有不同的选择。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以技术测定和过去平均水平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比例都是42.9%)。从考评控制需要出发,技术测定无疑是制定材料消耗定额最合理的方法。由地区差异看,东部地区与老工业基地的企业似乎比中西部企业更透彻地理解了消耗定额的功用,从而在消耗定额制定的主要方法选择上产生了一些差别。
  表10 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的方法和依据(按地区比较)
         技术测定   历史最   过去平   同行业   同行业   上期定额
类别              好水平   均水平   平均水平  最好水平   降低率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东部   47  25  53.2  11  23.4  14  29.8  3  6.4  6  12.8  11  23.4  0  0.0
中西部  14  6   42.9  2  14.3  6  42.9  2  14.3  4  28.6  4  28.6  1  7.1
老工业基地10  6   60.0  4  40.0  2  20.0  4  40.0  2  20.0  2  20.0  1  10.0
  
  按资产规模比较(表11),资产规模〈1亿的企业和资产规模〉1亿的企业一样,最多的选择是技术测定。但在此方法以外,小企业没有选择历史最好水平和行业最好水平作为依据的,原因可能是小企业规模尚小,有的企业经营才几年,谈不上什么历史,历史先进的水平对于他们有一定的难度。
  表11 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的方法和依据(按资产规模比较)
         技术测定   历史最   过去平   同行业   同行业   上期定额
类别              好水平   均水平   平均水平  最好水平   降低率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资产〈1亿 8   5   62.5 0   0.0  2   25.0 1  12.5  0  0.0  2  25.0  0  0.0
资产〉1亿 59  30  50.8 17  28.8  18  30.5 7  11.9  12  20.3  13  22.0  2  3.4
未 注  4   2  50.0  0  0.0  2   50.0 1  25.0  0  0.0  2  50.0  0  0.0
  
  材料单位消耗价格和材料消耗定额相比,其制定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外在因素,因为价格不是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控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5.7%的企业以现行市场价格作为制定材料单位消耗价格的依据,也有20%的企业考虑到市场可能会有所变化,以其预计的市场价格作为依据。还有11.4%的企业以上游产品实际制造成本作为定价依据,原因是这些企业往往是一体化企业,对于一些中间产品作为下一步的原料时,因为这些产品不对外出售,同时企业要客观的反映成本情况,只需将制造这些中间产品的实际耗费作为材料消耗价格就可以了。另有较少的企业(4.3%)采用上游产品成本加成的方法制定材料单位消耗价格, 因为在这些企业内部是通过制定转移价格来对各部门的业绩进行考核,通过单位消耗定额的制定进一步加强了成本控制的职能。
  表12反映了材料成本核算采用方法情况,40%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即意味着60%的企业采用了实际成本法。具体地说,48.0%的企业采用加权平均法,使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的企业均占总数的5.3%。加权平均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结果也是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移动成本法计算复杂,在材料采购、使用并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使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仅占40%。表明企业成本控制的观念还有待加强。
  表12 材料成本核算方法调查(按行业比较)
类别      先进先出法 后进后出法 加权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  计划成本法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合计   75   12  16.0  4   5.3 36  48.0  4  5.3  30  40.0  0  0.0
纺织   4   1   25.0  0   0.0 2   50.0  0  0.0  2  50.0  0  0.0
化工   14   2   14.3  0   0.0 8   57.1  1  7.1  5  35.7  0  0.0
石油   3   2   66.7  0   0.0 2   66.7  0  0.0  0  0.0  0  0.0
机械   19   0   0.0  1   5.3 8   42.1  0  0.0  13  68.4  0  0.0
建设   5   0   0.0  0   0.0 2   40.0  0  0.0  3  60.0  0  0.0
其他工业 13   3   23.1  2  15.4 3   23.1  1  7.7  5  38.5  0  0.0
农垦   7   3   42.9  1  14.3 5   71.4  1  14.3  0  0.0  0  0.0
商业   6   1   16.7  0   0.0 4   66.7  1  16.7  0  0.0  0  0.0
其他   4   0   0.0  0   0.0 2   50.0  0  0.0  2  50.0  0  0.0
  
  具体从行业角度看(表12),①机械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最高,为68.4%。建设行业也有60.0%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我们因此推断这些企业的成本控制观念较强。②有42.9%的农垦企业和66.7%的石油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原因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而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有利于调高利润,完成盈利指标。
  从地区看,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比例,东部地区为38%,老工业基地为40%,而中西部地区最高,为46.7%,可以解释的原因是,该地区的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一些观念和做法目前仍在沿用。从资产规模看,资产〉1亿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为44.4%, 高出资产〈1亿的企业(仅为25%)近20%个百分点, 原因是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各方面的管理走向正轨,成本管理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同时,在大企业中,成本数额随规模相应增加,成本的有利控制对企业的利润水平有极大的影响,所以使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较高。这完全符合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西方,虽然是较为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大企业内部一般非常强调计划职能,计划管理的方法与外部市场调控的要求是遥相呼应的。而中小企业只是市场竞争的简单应变者,计划职能由于不具有基本的经营规模和管理层次而变得并不那么重要。
  表13 折旧提取方法调查(按行业比较)
类别        直线法  年数总和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个别折旧法 分类折旧率 综合折旧率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合计   77   54  70.1  1  1.3  5    6.5  7  9.1  31  40.3  10  13.0
纺织   4   3   75.0  0  0.0  0    0.0  1  25.0 2  50.0  0  0.0
化工   14   10  71.4  0  0.0  2    14.3  1  7.1  5  35.7  2  14.3
石油   3   1   33.3  0  0.0  0    0.0  0  0.0  2  66.7  2  66.7
机械   19   14  73.7  0  0.0  0    0.0  2  10.5 8  42.1  2  10.5
建设   5   3   60.0  0  0.0  0    0.0  1  20.0 2  40.0  0  0.0
其他工业 13   8   61.5  0  0.0  0    0.0  1  7.7  6  46.2  2  15.4
家垦   7   5   71.4  1  14.3  1    14.3  1  14.3 1  14.3  1  14.3
商业   8   7   87.5  0  0.0  1    12.5  0  0.0  3  37.5  0  0.0
其他   4   3   75.0  0  0.0  1    25.0  0  0.0  2  50.0  1  25.0
  
   三、制造费用管理
  折旧提取方法经调查汇总,我们从表13看出,70.1%的企业采用直线法,占绝对优势,这是因为该方法计算简便,所以非常普及。采用加速折旧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企业只占7.8%, 原因是以前国家对除直线法以外的折旧方法使用有限制,现在虽解除这种限制,但因为很多企业已长期使用直线法,并且折旧方法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变更,所以绝大多数企业还沿用过去的方法,现在使用加速折旧法的企业基本上还是过去政策允许的企业。采用分类折旧率的企业占40.3%,远远高于采用个别折旧法(比例为9.1 %)和综合折旧率(比例为13.0%)的企业,因为前者计算复杂,后者准确率差。同时分类折旧率和直线法并无矛盾,分类折旧率往往是建立在直线法的基础之上计算出来的。这种结果与我们看到的有关统计公布资料结论基本一致,表明财政部提倡企业采取加速折旧以进一步保全资金的政策精神并没有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并取得预期结果。这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宏观业绩考评导向是直接相关的。
  从行业看(表13),①石油行业的企业有66.7%(2 家)采用了综合折旧率,国家规定一般企业不得采用综合折旧率,该比例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国家的此项政策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②只有化工行业的2 家企业、农垦的2家企业、 一家商业企业和一家其他行业的企业采用了加速折旧法。由于我们对这些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的背景未作进一步调查,因而无法推断其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动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分企业并不具有代表性,因而在本项研究中对此的进一步分析意义不大。
  表14从地区差异方面反映了各企业对折旧方法的选择情况。东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采用直线法的比例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有33.3%的企业采用了综合折旧率,这表明会计政策在中西部地区未得到很好的实行。东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比较,前者有近10%的企业实行了加速折旧法,而后者一家也没有,原因是东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技术先进而得到国家批准采用了加速折旧法的企业,而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累积了颇多问题,加速折旧可能会使这些企业雪上加霜,因而推行起来阻力重重。
  表14 折旧提取方法调查(按地区比较)
类别       直线法  年数总和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个别折旧法 分类折旧法 综合折旧率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东部   52  40  76.9  1  1.9  4  7.7   5   9.6  19  36.5  4  7.7
中西部  15  7   46.7  0  0.0  1  6.7   2   13.3  5  33.3  5  33.3
老工业基地10  7   70.0  0  0.0  0  0.0   0   0.0  7  70.0  1  10.0
  
  表15表明,从资产规模看,资产规模〈1 亿的企业中没有一家采用加速折旧法,据了解这些企业不是不愿意而是不符合制度规定而不具备被批准采用加速折旧法的条件,因此资产规模〈1亿的企业有87.5 %都采用了直线法计算。由此看来,国家对加速折旧方法采用一方面理论上倡导,而制度执行时又作限制的做法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财政税收的即期收入与企业长远发展这一关系上,政府应有一定的长远目光,限制企业加速折旧的制度规定必须修改。
  表15 折旧提取方法调查(按资产规模比较)
类别       直线法  年数总和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个别折旧法 分类折旧率 综合折旧率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资产〈1亿 8  7   87.5 0  0.0  0   0.0  0  0.0  2  25.0  1   12.5
资产〉1亿 65  44   67.7 1  1.5  4   6.2  7  10.8  28  43.18  8   12.3
 未 注  4  3   75.0 0  0.0  1   25.0 0  0.0  1  25.0  1   25.0
  
   2.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
  在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重很小,成本管理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对制造费用的分配采用何种分配标准并非很重要,管理者也没有必要投入巨额财力准确的计量制造费用并将其配到产品中。但随着生产自动化的日益发展,成本中的制造费用的比例急剧增加,企业需要慎重选择它的分配标准。表16显示,有53.7%的企业选择了人工工时的这一标准, 有32.8%的企业选择了产量这一标准,占前两位。 原因是这两种方法计算时简便易行,直接人工在管理者考察人工工作效率和支付工资时已被计量。但是按这两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在机器设备大小不一、直接工资高低不等、重大的部件和小部件并存的企业环境下是非常不准确的,事实上人工工时标准只适合于以人工劳动为主的产品,产量标准只适合于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的企业。比较而言,和现代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以机器工时标准分配为主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但目前只有11.9%的企业采用了这种标准,这表明我国企业的机械现代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从表中看出,采用各种标准的比例之和超过了100%,达138.7%,表明有部分企业并非采用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已有个别企业开始采用。
  表16 制造费用分配标准调查(按行业比较)
类别       人工工时   机器工时   产量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合计  67   36  53.7  8  11.9  22  32.8  10  14.9  13  19.4  4  6.0
纺织  4    2   50.0  1  25.0  0  0.0  1  25.0  0  0.0  0  0.0
化工  12   3   25.0  1  8.3  4  33.3  4  33.3  3  25.0  2  16.7
石油  3    3   100.0 1  33.3  0  0.0  1  33.3  0  0.0  0  0.0
机械  19   17  89.5  1  5.3  3  15.8  0  0.0  2  10.5  0  0.0
建设  4    2   50.0  1  25.0  0  0.0  1  25.0  1  25.0  0  0.0
其他工业13   4   30.8  0  0.0  9  69.2  1  7.7  3  23.1  0  0.0
农垦  6    2   33.3  2  33.3  3  50.0  1  16.7  2  33.3  1  16.7
商业  2    1   50.0  1  50.0  2  100.0 0  0.0  0  0.0  0  0.0
其他  4    2   50.0  0   0.0  1   25.0 1  25.0  2  50.0  1  25.0
  
  具体从行业看(表16), ①纺织行业所选的选项比例之和正好为100%,表明这几家纺织企业都采用了单一分配标准。其中选择人工工时的比例最多,为50%,原因是纺织企业中很多工作仍需要工人的手工操作,三班倒的方式普遍实施表明机器的运转离不开工人的监管和手工调整。②其他行业的选项比例和均超过了100%, 表明这些行业均有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按多种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③在化工、石油等直接人工成本相对较小、加工时间需要准确计量以便控制每一部分转换过程的加工企业,将制造费用按机器工时分配的方法应得到广泛采用。可是从表中发现,我国的企业并未如此,采用的比例很低。相反,一些制造费用与机器工时相关程度不高的行业,如商业,按机器工时分配制造费用的企业竟高达50%。这表明,制造费用的分配在国企业实践中并不规范,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总结与思考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的介绍和分析,我们认为这次调研对建立、健全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有如下启示:
  1.目标成本法在我国已得到较普遍的运用,但是仍有待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已显示,一半以上的企业采用目标成本法作为其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根据产品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确立了目标成本后,再按一定标准进行指标分解,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编制“成本日报表”,根据各指标完成情况实施考核与奖惩。企业希望藉此取得“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的目标成本法还主要用于企业现有产品的管理方面,仍是企业被动适应市场竞争的无奈之举。事实上,目标成本法的作用在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体现的更明显,研究表明,80%的成本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在这一阶段通过市场调查得到消费者愿意为新产品的新功能支付的货币量作为目标价格,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制定恰当的目标成本,从而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企业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应为了过度追求成本领先而放弃对新产品某些功能的设计。企业制定目标成本的正确策略是在不影响差异化和目标聚集的前提下,通过成本领先战略尽可能降低实现差异化过程中的成本。
  2.标准成本制度的施行有一定的难度。和目标成本、计划成本相比,实施、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是较高的,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每种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标准必须要修订。快速的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作用会导致标准很快过时,而工人们则宁可沿用旧的标准,不愿意进一步寻求成本的降低。另外管理人员调查成本差异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经过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企业更乐意选择同样进行差异分析的目标成本和计划成本。但是用标准成本进行业绩评估和产品定价仍是有一定效果的。只是企业必须根据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精心设计标准成本制度。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企业“学习曲线”应用的实务经验,来提高我们制定标准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发挥标准成本制度的积极作用。
  3.参与成本管理的组织设计原则是制定标准(定额)与批准、监督标准(定额)的职能相分离。一般而言,标准不应由企业的高级领导、某些管理人员或会计师单独制定。作为实际业务的执行者或被考核评价的对象,各部门管理人员有权利就有关该部门的标准成本(定额)的制定提出自己的意见,但绝对不能让其完全左右整个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例如生产部门、采购部门直接接触具体业务,对有关情况有充分细致的了解,由他们参与制定标准成本(定额),一般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现实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控制成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但由于直接控制成本的人员在制定标准成本时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有尽量放宽要求的倾向,因此标准成本(定额)最终应由会计部门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出来。
  4.企业应采用作业成本法以适应崭新的制造环境。在现在的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比例上升。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与此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世界性竞争,企业要想在新市场条件下获取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及时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这样,继续采用早期成本会计控制大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成本的方法,用在产品成本中占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测、实验、物料搬运、调整准备等),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的失误,产品成本失控。作业成本法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仅采用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与产品实际消耗资源的相关性,从而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也相应地提高了企业决策和控制的准确性。调查结果已显示中国一部分企业已经运用了作业成本制度,但大部分企业仍以直接人工作为最主要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机器工时相较于直接人工是更适用于当前环境的,但运用的程度尚不及直接人工,这表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制造费用分配方面仍局限于传统方法。正是由于我国企业在自动化程度、管理手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上比较落后,使得作业成本法这种崭新的成本计算管理方法在中国企业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特殊困难。例如实行作业成本法需要较多的基础资料信息(主要是作业动因信息的获得),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借助电算化系统无疑会发生较高的实施成本,但根据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硬件设施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另外企业最高领导层对作业成本法的认同和支持也有待增强。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现在企业不具备实施该方法的条件,在不久的将来作业成本制度在中国将会有光明的运用前景。到那个阶段,它又将带来全面质量管理、适时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先进管理制度的运用。

商业历史我书写,世间财富我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8

主题

3895

帖子

7964

积分

财务总监

SuperCFO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964
发表于 2005-10-3 20:15:00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财税顶层设计(2022.01.15 周六)

转贴一个网友的看法。。。

尴尬的标准成本法
记得在当初上ERP系统时,对成本核算方法是采用实际成本法还是标准成本法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也许当时是因为实际成本法的滞后性(月底计算)和核算上的粗糙模式(手工核算)不适宜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加上标准成本法在理论上的完善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的需要,最终选择了标准成本法。
与《财务与成本管理》课本里的那种简单材料标准成本法不同的是,ERP我们采用的标准成本法是全面的包含更多种生产形式的标准成本,除了材料外,对成品所包含的直接人工、折旧、关税、运输费、制造费用明细等统一预先设定了标准,即预先按一个标准将直接间接费用转入成品成本中并产生相应的会计分录计入各项费用实际发生时的冲减方,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月末结帐时制造费用、直接人工等科目应该是为零的,但这一点肯定是现实无法做到的,在以销定产和制造费用中变动部分波动大的情况下,所做的只能是尽量缩小差异。
由于用的是实时记帐,每周按一定的核算规则对标准成本进行维护,所以基本上库存记录的都是最接近当时的采购成本,标准成本维护后,所有的存货都会以最新的成本显示,如在制品、库存成品(最新成本的BOM)、原材料等,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更新产生的差异如何进行分配,采购入库时订单价格会与标准成本有差异、标准成本更新后新旧成本之间会产生差异、特定制造单完工入库后所消耗的物料与资源会与成品的标准成本有差异(归在特定制造单上的所有物料消耗与完工的成品的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之差),上述的各种差异如何在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销售成本间流转、归集、分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对业务部门的考核问题上。
在车间同时生产数十种型号的产品并且涉及的原材料超过上千种的情况下,将成本更新产生的差异按产生来源进行还原分配的理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如果按进销存的金额进行整体比例分配则保证总体成本准确的同时个体成本是完全失真的,所以,对差异的处理陷入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两难选择境地;工艺需求对某些型号的产品需要单独开发或购买特定的操作工具进行生产,肯定要将这些工具的购置维护成本计入到产品的成本中去,标准成本法按照工具成本/预计产量来设定的,如果产量达不到预先计划则前期成本被低估,如果按计划产量的变动而进行周期性维护则同一产品月度成本波动幅度大,时间上不具有可比性,成了只是为了核算而核算了;在任务单完成后产生的差异本来是考核车间管理与效率的依据,但是标准成本法的核算形式让这个数据用起来不是理直气壮的,如理论上在特定制造单N中,发出的所有物料价值A,完工的产成品标准成本是B,数量为C,则制造单完成后会产生差异A-B*C,这个数据的大小本来是考核车间管理的有力数据,但是成本是不断更新的,A与B所记录的均是发出当时的成本,因为在核算过程中单价不一致所以最终这个差异只是一个数据,系统和人工均无法准确快速分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成本控制意义上实际用处不是很大了。
从实施实际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过程来看,两者在不同的核算方向上有各自的优势,实际成本法为核算准确,但需在月底突击处理大量数据;标准成本法则是预先设定了看得见的管理目标但缺点在于标准的制定与差异的分摊尚缺乏合理有效的方法。其实从会计最基本的反映与监督功能来看,标准成本法在反映上及时但不是很准确,在监督上其数据无法取得业务部门的认同,所以造成了尴尬的地位。
标准成本法,看上去很美,不过真的想说爱你却不是那么容易!

商业历史我书写,世间财富我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8

主题

3895

帖子

7964

积分

财务总监

SuperCFO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964
发表于 2005-10-3 20:21:00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7大模块,带你一站式掌握“财税体系建设”精髓(2022.01.16 周日)

企业成本管理

企业产品成本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积累,而且同企业自身和职工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当中,改进成本管理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成本管理的对象
成本管理对象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既包括财务会计计算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的现在和未来成本;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内的资金耗费,也包括行业价值链整合所涉及的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耗费。
成本管理的对象最终是资金流出。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的对象还是有所不同。传统的简单加工型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限定在企业内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而自身处于激烈竞争的大型企业为赢得竞争,必须关注企业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因此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突破了企业的界限,凡是和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资金消耗都属于成本管理的范围。
(二)成本管理的目标
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参与管理,但在不同层面又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
1.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种成本信息以供决策和通过各种经济、技术和组织手段实现控制成本水平。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总体目标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而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主要依竞争战略而定。在成本领先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而在差异化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则是在保证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性降低。
2.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可分为:成本计算的目标和成本控制的目标。
成本计算的目标是为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包括外部和内部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主要是关于资产价值和盈亏情况的,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是确定盈亏及存货价值,即按照成本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财务成本,满足编制资产负债表的需要。而内部信息使用者利用成本信息除了了解资产及盈亏情况外,主要是用于经营管理,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即通过向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信息,借以提高人们的成本意识,通过成本差异分析,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促进管理人员采取改善措施;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等方法,提供管理成本信息,有效地满足现代经营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成本控制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水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目标经历了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浪费来降低成本,通过提高成本效益比来降低成本和通过保持竞争优势来降低成本等几个阶段。到现在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目标因竞争战略而不同。成本领先战略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保证一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表现在对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的控制。而差异化战略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则是在保证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持续性的成本节省,表现为对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生成本的控制,如对研发成本、供应商部分成本和消费成本的重视和控制。
(三)成本管理环节
成本管理是由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项内容组成。
成本规划是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的,也是对成本管理做出的规划,为具体的成本管理提供思路和总体要求。成本计算是成本管理系统的信息基础。成本控制是利用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采取经济、技术和组织等手段实现降低成本或成本改善目的的一系列活动。业绩评价是对成本控制效果的评估,目的在于改进原有的成本控制活动和激励约束员工和团体的成本行为。
(四)成本管理的功能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成本管理系统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但总的来说,成本管理主要有三项功能:为定期的财务报告目的,计算销售成本和估计存货价值;估计和预测作业、产品、服务、客户等成本对象的成本;为企业提高业务效率、进行战略决策提供经济信息和反馈。
二、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实分析
我国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成本管理研究方面的系统性差。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成本管理方法的,缺乏对方法之间联系的研究,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实践中,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缺乏联系,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常常会导致对原有方法很大程度的放弃,从而使成本管理缺乏连贯性,并加大了管理成本。
传统成本研究局限于企业内部,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只注意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注意产品成本本身水平高低,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只注意企业成本管理,忽视宏观成本管理。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节约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这些落后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
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但规模的大小受需求大小的制约,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差异正在加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企业成本简单的从核心企业转移到供应商或分销商,不能降低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甚至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增值。尤其是在今天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
(三)成本管理方法陈旧
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
据调查,57.1%的企业使用品种法,4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其中使用平行结转法的有22.9%,使用逐步结转法的有16.8%。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非完全相同,随着生产的发展,购买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可以高效益保证购买者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是没有两台完全一样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将适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我国现在只有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表明我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的重视不够,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成本与成本管理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从被调查企业的情况看,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但是,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法在企业未得到推广。
(四)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失误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职工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诺大的管理群体当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
(五)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因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不良利益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造成损失。当然成本信息失真也可能由于成本信息与成本管理的相关性较差而引起,这也是成本管理系统所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六)分工过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企业进行高度的协作管理,由此导致企业管理的协调整成本过高;另外由于过细的分工导致企业管理复杂化,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低效率成本,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也是企业管理费用增加的一个原因。由于分工层次及协作环节的增加,信息在企业中传递时间延长,不必要的停留环节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的损耗和失真,同时造成信息反馈难度的增加。这就可能使企业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加,导致企业管理的失误成本增加。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现有的成本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就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成本管理系统。
三、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每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本质及其适应的经济环境的特色,构建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二)在成本管理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在现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的大量生产使需求达到饱和时,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顾客对产品的消费在质量、时间、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如生产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电脑辅助生产等,企业制造环境也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开始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随时根据顾客需求与竞争者情况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这样就进入了战略成本管理阶段。
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价值链不同于价值增值,它是更广阔的外在于企业的价值系统链,企业不过是整个价值创造作业全部链节中的一部分,一个链节。因此,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例如,邯钢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邯钢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低成本发展战略。并充分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整体性等特性进行战略规划,通过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来发现问题,适当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实施有效的价值链分析法,实行“模拟市场核算”从产品在市场上被承认的价格开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使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各基本作业层,挖掘各作业层的增值能力,对不必要的和完成质量不佳的作业进行改进或否决。重视成本动因的控制,采用“总成本领先”战略,推行“成本否决”突出实效、落实责任。邯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用战略管理成本的基本思想,制定了正确的竞争战略,获得并保持了竞争优势,创造了我国冶金行业的一流佳绩。
(三)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在现代制造业中,间接费用的比重极大地增加了,间接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彻底发生了改变,许多费用甚至完全发生在制造过程以外,如设计生产程序费用、组织协调生产过程费用、组织订单费用等等。加之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成本极大地减少。这就直接引发了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是适应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顾客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它改革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作业成本计算法更加符合现实,其结果以更加精确的成本分解替代了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看法是“不同目的下有不同成本”。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对他们的产品、服务进行定价,以便使他们收到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成本能够配比;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选择产品组合。
(四)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由于成本控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传统的能过差异分析进行的价值控制方法,也有利用技术革新、组织结构的协作制约功能的非价值控制方法。根据成本管理战略选择成本控制方法没有固定的范式,完全要依据企业的现实基础,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生产方式等而定。当然,根据成本控制控制方法实施的需要,企业也可以对现实基础进行改革,如转换组织结构,建设新的企业文化等。同时,还应意识到传统的责任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等成本控制方法与现代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成本企划法等方法并不是必然相互排斥的。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常常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例如,索恩照明公司就将标准成本法与成本企划法很好的结合起来。索恩公司将成本控制分为对现有产品的成本控制和对新产品的成本控制。现有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是维持现有水平的成本和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而新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则是符合市场需要的成本节省。
(五)增强成本观念,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由于目前有不少的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懂成本,因而对他们进行的设计、拟定的工艺,制定的计划,采取的措施,将对产品成本起什么作用,有多大的影响,一般心中无数。因此,加强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增强成本观念,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企业应该高度关切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成本培训班,借以提高成本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技术经济领域开辟降低成本的广阔途径。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A·Maslow)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机制强调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励,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的约束。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奖励实施外在约束与激励的机制,实现自主管理,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着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大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LOTUS、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有强大的表格处理、数据库管理与统计图表处理功能,是办公自动化的常用软件。它们不用编程,灵活方便,使用成本低、效率高,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辅助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并可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有效
政府部门首先要特别强调把好成本开支范围这个关,实行经济立法,对于不按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的,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和屡教不改的,要给予纪律处分或民事责任。其次要改革财会人员管理体制。发生编造成本资料的问题,除极少部分是因财会人员不坚持原则外,绝大多数是企业的负责人或管理者指令的,财会人员只能照办。此类问题不解决。政府部门再怎么强调,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因此,必须改革财务总监的管理体制,成立会计局 ,财会总监实行双层领导,即,人事调动、任免、调级等由会计局统一管理,其它方面由企业代管。实质上就是执行会计独立的体制。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制度的制订仅为其实施提供了依据,关键在于实施,只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气,扭转社会不良风气。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其内容涉及到企业治理机构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贯穿于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
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企业管理者以及为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参与经营决策的会计人员,要在实现愿望的同时尽到自己的责任,一方面是增强法制意识,一方面是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和人的道德水准的双重提升。
(八)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
成本管理保障措施是为了保证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有效性和保证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顺利实施而建立的各种规范。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主要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业务处理与报告应该遵循的程序和规范,以及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设定、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来保证组织内的各项活动按照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这些措施的功能不直接作用于成本发生过程本身,而是对处理业务的行为按照成本管理的需要加以倡导或约束,其作用是基础性的和防范性的。另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申,为了及时了解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还应该建立成本预警分析系统,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对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作出及时的预报,使企业能够有充裕的时间作出反应。
(九)进行工作流程的整合减少不必要的分工
我国原有的工作流程中既有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部分,也有不适应的部分,企业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企业在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企业的核心任务,撤销与此不相关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层级。另外企业以此为基础可以科学地设计和建设企业的信息渠道,使其在到达必要的环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停滞,保证信息技术的通畅和有效。
(十)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本管理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现代成本管理又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联,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随形势发展而提高,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对成本的信息反馈水平。因此,企业成本管理也必须适应这一客观要求,不断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尽可能地吸收和借鉴中外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抓住机遇,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决不能静态地去看它,而要动态地去研究成本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商业历史我书写,世间财富我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8

主题

3895

帖子

7964

积分

财务总监

SuperCFO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964
发表于 2005-10-3 20:27:00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5大层面对话老板,让老板更重视财务(2022.01.15 周六)

战略成本管理——新的成本管理

  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国家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对成本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成本管理经验,但这些成本管理经验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战术成本管理的范畴,很少涉及战略意义上的成本管理。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战略管理的发展对传统成本管理提出了挑战

  成本管理的基本功能定位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成本信息,并帮助管理者利用成本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决策。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强调以企业内部价值耗费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系统,没有能够及时适应这一管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够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在战略管理的大背景下,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第一,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则很少考虑,从而表现出与战略管理极强的不适应性。战略管理强调的是知己知彼,也就是说要在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中既关注自己,又要去了解别人。既要知道上游供应商的情况,又要清楚下游客户与经销商的情况,并协调好与他们的关系,同时更需要对竞争对手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由于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开始于材料的采购,结束于产品的销售,而且将重点放在产品制造环节,它实质上采用了“增加价值”这一观念,而不是“竞争优势”观念。如果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增加价值”观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在采购之后开始成本管理,失去了同上游供应商开展战略合作的机会,而这对于企业的低成本供应商优势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二是以产品售出作为成本管理的终端,失去了同下游购买商进行战略合作的机会,无疑会影响购买商的价值链。增加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三是不考虑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没有揭示出本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成本地位;四是没有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供应商、本企业和购买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第二,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取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这是难以同战略管理的目标相协调的。战略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客观地说,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由成本管理的初始动机和直接动因所决定的。尽管降低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但如果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依靠新产品的开发与完善的售后服务,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即使成本有所提高,这种战略仍然是可以接受的。传统成本管理把目光过多地集中于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上,没有很好地将成本管理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企业丧失良好的发展战略,影响了竞争力的形成。

  第三,传统成本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对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是基于实时实地控制的管理思想,而战略管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前瞻性管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站的高,看的远”,战略管理的重点不在于战略的实施,而在于战略的决策。因此,无论是早期的标准成本控制,还是后来的成本性态分析及相应的本量利分析,乃至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责任会计等,它们都是以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而进行的约束性管理,所产生的成本信息也是为日常的经营决策服务的,并没有考虑战略管理的信息需要。因此,依靠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不能提供出战略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的。

  第四,传统成本管理对决定成本高低的因素的分析不全面,它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约束着各种潜在的、可能的成本管理模型的创新和运用。战略管理要求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产生供战略决策的各种方案,作为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系统也应该把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一些关键因素挖掘出来,并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加工和处理、为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提供信息支持。但是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明显的成本因素,如材料费、人工费、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而忽视了隐含的成本因素,如市场开拓、内部结构的调整、企业规模、管理文化等,所以没有能够全面地揭示出企业成本的真正构成,这样的成本信息不但不能够帮助管理者有效地进行战略决策,反而会影响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成本管理提出了挑战,需要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对传统成本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这种变革的基本出发点至少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第一,拓宽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将成本管理的对象从单纯地关注企业内部活动,延伸到企业外部;第二,拓宽成本管理的时间范围,将成本管理的时间跨度从日常经营管理的层次提升到战略管理层次;第三,创新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使其更好地满足战略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国际上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的,尽管大家对构建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究竟什么是战略成本管理,却存在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认为,简单而言,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我国学者对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解释有下面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关注成本管理的战略环境、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业绩,其含义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也有人认为,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考虑企业竞争地位的同时进行成本管理。还有人提出,所谓战略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成本管理。

  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界定,应该考虑这样一些方面。首先,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当企业管理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进入战略管理新阶段,传统成本管理也应该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其次,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需要,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相匹配的;最后,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将成本信息的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应该表述为:企业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来为战略管理服务。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首先,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应服从于战略管理目标。战略管理目标是企业通过战略管理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从战略管理活动本身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战略管理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其各项活动的开展应该有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借助成本管理的基本功能去赢得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战略成本管理目标要符合成本管理系统自身的功能性特征。成本管理系统自身的基本功能就是产生和利用成本信息,以满足决策者的管理需要。尽管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成本管理系统,但其基本的功能并没有改变。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有用的战略性成本信息。

  最后,战略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还应该落实在企业成本的持续降低上来。尽管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由于要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所采取的成本管理目标、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但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这也正是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具有耦合性的一面,只不过战略成本管理更强调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有利于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

  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业历史我书写,世间财富我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277

帖子

668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68
发表于 2005-10-3 21:16:00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5大层面对话老板,让老板更重视财务(2022.01.16 周日)

真全面.谢谢SuperC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