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延伸与杠杆(二)
三、补充资源:调和与平衡
1.调和(Blending):我们是否培养了一批科技通才,让现有资源发挥更大效用?我们是否塑造合适的环境,鼓励员工实验新的技能组合?
通过调和不同种类的资源,各种资源的价值将随之提升。因此.在改变资源的过程中,管理当局同时进行了资源杠杆运用。调和资源的能力,有赖以下三种技能:科技整合、功能整合及新产品想象。
以通用或福特汽车公司为例,在发展引擎相关技术方面,如内燃工程、电子控制、非汽油引擎等,都有可能超越本田,甚至取得世界级的领导地位。然而就引擎的整体表现而言,通用及福特仍落后本田。原因就出在美国汽车公司拙于调和现有科技。调和有赖科技通才、系统思考,有善于利用复杂的"科技交换"的能力。抢先进入个别科技领域,并得到领导地位固然重要;但公司如拙于调和这些科技,使既有科技能力不能持续扩充,就是没有进行资源杠杆运用。因此,就算公司在许多单项科技领域领先,也无多大实质意义。
第二种调和资源的技能,是有效整合研究发展、生产、营销及销售等截然不同的功能。在强调本位主义及专业功能的传统官僚组织中,个别功能再强,也不代表最终产品一定成功。也就是说,官僚组织可能培养出好几个分别强过竞争者的专业功能,却极有可能在市场表现欠佳。只有管理当局培养出一批通才,有效整合不同技能、科技与功能。才能建立真正的竞争优势。
第三种调和资源的技能,则是对新产品的丰富想像力。以索尼与3M为例,在结合核心科技开发新产品方面,两家公司都展现旁人难以追赶的想象力。索尼将两种已为世人熟知的功能性组件一一耳机与放音机--巧妙地加以结合,不仅创造了广大的市场,甚至改变许多人的生活形态。山叶将一个小型键盘、一支麦克风及一些预先录制的磁卡成功地加以组合,为儿童创造了一台好听好玩的"卡拉0K钢琴"。这些实例指出,善加利用过去在核心竞争力所作的投资成果,也就是巧妙结合功能要素,进而创造新的市场利基,就是资源杠杆运用的最佳解释。
2.平衡(Balancing):我们是否努力不懈地追求全面性的高标准,而不致出现某一领域表现杰出、却被其他表现差劲的领域拖累的窘境?我们能否改善表现参差不齐的缺点?
平衡是补充资源的另一种方法。就像中国的鼎一样,想要得到平衡,公司至少必须有三大支柱,包括:
(1)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
(2)以世界级的成本与品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
(3)一套遍布各地且足供需要的经销、行销与服务的下游组织。
任何一根支柱较短,公司整体力量会显得不均衡。这一问题当然有解决方法,让我们用实例来说明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早在70年代初期,英国的EMI公司就发明了CAT扫瞄仪器(俗称电脑断层扫瞄器)。它管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创新产品,EMI却没有强大的国际销售及服务网络,也缺乏够水准的制造技术。在这种情况下,EMI想要开发市场进而赚取利润,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拥有强大经销及制造能力的奇异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则趁机模仿EMI的新产品观念销售类似的电脑断层扫瞄器,而在市场捞了不少好处。反观EMI公司,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个明星产品。
近年来,许多规模较小的高科技公司,也都遭遇过类似EMI的处境。他们当然可以找人合伙,以补充本身欠缺的资源,可惜他们发现,由于本身处于较弱的讨价还价地位,在分利润的时候,多半吃了很大的亏。基于这一痛苦经验,许多日本公司于80年代的10年间,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全球性经销及制造网络,而不愿继续向下游合伙者借用资源。他们已深切了解,只有自己拥有原来欠缺或不足的资源,才能独享创新的全部好处。而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逆转过来。许多日本企业挟其强大的品牌力量及制造技能,纷纷寻求和创新者合作。从1988年到1991年间,约有500多家美国小型高科技公司出让股权给外国公司,日本就占了2/3。
不论是哪一根支柱较短,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如果公司无法充分掌握其他两个重要领域,则原来对第一个领域的投资,必然难以回收。为此,管理当局应设法取得对欠缺资源的控制,使所获得的利润超过取得这些资源的成本。通过这样的杠杆运用,才能达成资源平衡的境界。
四、节约资源:再生利用、利诱及迂回攻击
l。再生利用(Recycling):我们是否强调核心竞争力是公司资源,而不是个别事业的私产?我们是否建立水平沟通渠道,不让好的构想受到个别功能或事业单位的限制?
特定技能或技术的使用次数越多,就表示资源杠杆运用越充分。例如,夏普将本身开发成功的液晶显像技术,陆续应用于计算机、电子记事簿、迷你电视、大荧幕投射电视及膝上型电脑。本田则将引擎相关的创新开发成果先后用于摩托车、汽车、船舶用马达、发电机、割草机等产品。中国有一句流行谚语:"天生我材必有用",日本也认为:"没有一种科技会永远束之高阁,只是储备起来留作日后其他用途。"本田与夏普可谓将这一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生利用并不限于科技基础的竞争力。品牌可以再生利用,利用高知名度的"企业名称"推出全新的产品,至少可以让顾客"考虑购买"大牌制造商制造的产品。和其他默默无闻的同期新产品比起来,高知名度已经占有一项竞争优势了。索尼公司在每一次推出新产品时,其实已占尽优势。它无需针对零售商及消费者,逐步建立制造商的知名度与商誉。而对其他竞争者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必须支付庞大的广告费用。
不过反过来说,制造商的高知名度并不能使输家变成赢家。事实上,一个差劲的产品,极有可能严重伤害原稳定受大众信赖的品牌。以联合利华(Unilerver)与宝洁公司为例,过去多年来一直强调特定产品品脾。如为了使用较无名气的企业名称,而放弃了大众喜爱的产品品牌,不是很愚蠢吗?所以在实务上,连这两家公司在内的许多大型制造商,也开始在知名品牌之外冠上制造商名称。以宝洁为例,管理当局发现,想要在日本市场迅速打开知名度,使用企业名称得当的话,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许多公司均了解,在新市场建立品牌领导地位,是一个既缓慢又花钱的过程。更有甚者,如果品牌众多.过程将更痛苦。那是因为有限的广告预算及消费者的注意力,将被众多品牌所瓜分。
走进全球各大国际机场,你将发现广告标牌经常出现日本及韩国大企业的广告。这类广告内容很简单,只是公司名称及标志,顶多再加一句标语。对这些工业巨人而言,建立品脾知名度是总公司的责任。事实上,凭单独一个品脾或事业单位的力量,绝对不可能建立全球性的知名度。
几年前,一家知名的美国大公司踏出了不寻常的一步,在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入口处,树立--块有照明设备的看板,上面印制该公司的标志及一句标语。然而,这个广告并没有支撑太久,因为该公司所属的众多事业单位,均不愿意支付这块"只印有总公司名称的广告牌"的租金。几天后,就在这个说英语的国家的天空,出现日本竞争厂商的广告脾,取代了原来的美国企业广告。
要再生利用好不容易取得的知识及资源,机会其实多得是。如弹性制造,也就是迅速调整生产线改而制造另一种产品的能力;共用全球性销售网络贩卖点;移转工厂的作业改善经验于其他工厂;应用同一系统于同一产品系列;迅速广泛应用第-'线员工良好构想,以改善顾客服务,以及暂调有经验的主管赴供应商处驻厂指导等均是。不过如没有良好的组织气候,再生利用的情况很难普遍。因此,管理当局应持续强调公司一家的理念,让人人都能接触与利用所有技能及资源,这样才能彻底打破本位主义。充分发挥再生利用的功效。
2.利诱(Co-option):我们有没有找出一些同业,对我们控制的关键技能依赖性很高,甚至非我们不可?我们是否了解一套方法,可以说服同业,共同追求我们的目标?
利诱是节约资源的另一条路子。利诱的方法包括和潜在竞争者建立合作关系,一同对付双方共同的敌人;与竞争者合作建立新的标准,或共同开发新产品或科技,以及针对后勤补给与同业建立策略结盟关系等。不论是哪一种方法,管理当局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利用其他公司的资源,以增加公司原先的影响力。和借用资源不同的是,借用是管理当局吸收合伙者的技能,使之变成自己的技术;利诱则是诱使其他公司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
利诱过程始于管理当局自问:"我如何说服其他公司相信.对方的合作关系到我今后的成功?"这一问题通常引伸出这样的逻辑:"我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飞利浦就善于使用利诱的窍门,忽而拉松下打索尼,忽而拉索尼打松下。其实,利诱就是军事理论中的远交近攻。
利诱可以同时搭配威胁,效果更洼。在利诱其他公司追求共同目标时,管理当局还可以凭着威胁手段,如不放手对重要资源的控制权,迫使对方非与自己合作不可。例如,富士通与其电脑业的合伙人,包括英国的ICL、德国的西门子及美国的亚曼达(Amdahl),共同追求同一目标,以打破IBM的垄断局面。因为富士通拥有半导体、中央处理器、硬碟、列表机、终端机及其他电脑组件的主控权,对上述合伙者的威胁很大,因此大家几乎是一拍即合。
3.迂回攻击(Shielding):我们是否知道竞争者的盲点及惯用伎俩?我们是否攻击对方而不冒被对方报复的风险?我们能否以低成本低风险的方法开辟市场?
迂回攻击是节约资源的第三种方法。我们可以凭军事战略了解迂回攻击的好处。聪明的军事将领都知道如何确保自己的兵力,绝不冒无必要的风险。他们常使敌方误解自己真正的意图。进攻前。他们一定派人侦察敌军阵地,绝不强攻对方防守坚固的堡垒。通过佯攻,诱使敌方抽调兵力,他们再迅速集结兵力,集中攻击预定目标。敌军人数越多,己方越不宜正面对抗。作战的目的,就是让对方受创最重,同时让己方损失减至最低。迂回攻击便成为最有效的资源杠杆运用。
不要妄想自己能像约翰·韦恩一样,能够单枪匹马独闯敌阵,并将敌人一一击倒。可惜,许多企业均无自知之明,到竞争者的老巢下战帖,或采用产业领导者的游戏规则一一既定的市场结构或"行之有效的产业做法"最终纷纷铩羽而归。美国西部电影的情节,在全球市场绝不会出现。在商场上,柔道比西洋拳术更有用。柔道的首要原则,就是顺势利用对方的体重及力量,将对方摔倒。具体言之,必须借力使力,将对方的攻击力量转向,使对方失去平衡,其他的则交给重力学与地心吸引力了。
以戴尔电脑公司(Dell Computer)、美国成长最快的个人电脑公司为例。以该公司的实力,绝对无法和康柏的经销商网络、或IBM的直销部队相抗衡。于是,该公司选择邮购方式销售个人电脑,带来了空前的成功。其他企业发现不可能模仿戴尔,不是因为他们做不来,而是因为他们不可能改变过去多年来的"成功模式"。当竞争者成功地改变游戏规则时,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戴尔的做法正是迂回攻击的最佳例子。
迂回攻击之前。经理人必须找到敌方的弱点。例如本田的轻型摩托车、小松抢先打进东欧市场及佳能开发便利复印机市场间隙,之所以获得丰硕成果.都是因为市场占有者正在专注于所谓的主产品或市场,而根本没有注意竞争者已经侵入。管理当局首先应弄清楚竞争者对"新服务市场"的定义,才能找出对方的防守漏洞,进而在对方不留意的时候,建立一支攻击部队。如本田选择加州推出高级车种凌志(lexus),而不是日本。正是这个原因。因为加州的消费者重视汽车的科技性能;关心汽车的真正价值,品牌忠诚度却不怎么高;
五、回收资源:加速成功
回收(Recovery):我们是否有效地缩短产品开发、订单处理流程及新产品上市时间?我们是否抢先建立全球品牌地位及全球营销网络,让竞争者措手不及?
资源杠杆运用最后一个领域,就是时间;也就是投资与回收的时间差。公司越快赚到钱,回收的资源就快,就能再加利用。如果投资金额相同,甲公司回收利润的时间只及乙公司的一半,则表示甲公司享有两倍于乙公司的杠杆运用优势。日本公司了解这个最简单的算术。因此都致力于加速产品开发时间。和欧美车厂相比,日本车厂不仅提前获得利润,且更新的款式,让消费者常有借口转换品牌。快速出笼的新产品,常"迫使"管理当局寻求更多出路。因此,日本的小汽车快速打进全球市场并建立领导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风险延伸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的结论:"制定新策略的要素。是一种行动,想要在野心与资源之间尽量拉大差距。"对许多经理人而言,野心勃勃代表高风险。以福特为例,如果经理人仅根据过去经验,必然会推论道,想要开发出一款比雅阁(Escort)好5倍的新车种,以此和凌志抗衡.一定要用到5倍的资源。也就是要冒5倍的风险。可是,延伸的风险不是这样计算的。当管理当局设立一个野心十足的目标,却想用传统方法达成目标。风险当然很高。所谓的无风险延伸,是要运用本文介绍的资源杠杆运用,才能大幅降低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管理当局订立长期目标,却想在短期内达成,虽然也是延伸,风险却很高。例如,在不明状况下,就贸然进入陌生市场;急速投资特定领域从事研究发展,研究单位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些资金;收购难消化的问题公司;不明对方动机及擅长的能力,就贸然建立战略同盟关系等均是。简言之,公司对顾客及竞争者的了解速度如赶不上投资速度,一定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除了决定未来经营方向外,最高管理当局更要加速取得对市场及产业的知识。当这类知识渐渐积累时,投资风险将相对降低,公司的能力也将日益壮大。
将战略看作延伸的观念,有助于消除最高管理当局与中层经理人之间的代沟。前者把战略看作伟大心灵想出的伟大计划;后者把战略看作一系列的改善决策。从最高管理当局来说。将战略看作延伸的意义,是指战略是设计出来的结果,让最高管理当局对未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前景。从中层经理人来说,将战略看作延伸的意义,则指战略也是一系列的改善决策,好让最高管理当局明了,在追求成为市场领导者的过程中,公司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往前走。简言之,将战略看作延伸的经理人,都了解竞争的本质:如没有远大的野心及思虑周密的策划,绝不可能赢得市场领导地位。
作者:孙黎 来源:中国企业战略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