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别第二
禀气阴阳,性有刚柔。拘抗文质,体越各别。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泛然不系一貌,人无得而称焉。故咸而不碱, 谓之咸耶,无碱可容,公成百卤,也与咸同。淡而不,味之淡耶,味复不 。质而不缦,谓之质耶,理不缦素。文而不缋。谓之文耶,采不尽缋。能 威能怀,能辨能纳,居咸淡之和,处质文之际,是以望之俨然,即之而文, 言满天下无辞费。变化无方,以达为节。应变适化,期于通物。 是以抗者过之,励然抗奋于进趋之途。而拘者不逮。屯然无为于拘抗之 外。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养形至甚,则虎食其外,高门 悬薄,则病攻其内。是故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讦刺生于刚厉。 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多疑生于恕懦。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 在多忌。慢法生于桀悍。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疑难生于畏慎。 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专己生于坚劲。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 在流宕。傲宕生于机辨。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溷浊生于周普。 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扃。拘扃生于廉洁。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 在疏越。疏越生于磊落。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迟缓生于沉静。 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漏露生于径尽。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 在依违。隐违生于韬情。及其进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抗者 自是以奋励,拘者自是以守扃。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拘者愈拘,抗者愈 抗,或负石沉躯,或抱木焦死。犹晋楚带剑递相诡反也。自晋视楚,则笑其 在左,自楚视晋,则笑其在右,左右虽殊,各以其用,而不达理者,横相诽 谤。拘抗相反,皆不异此。 是故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以 柔顺为挠弱,抗其搪突之心。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狠强刚戾,何机微 之能入。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以 猛抗为刿伤,安其恕忍之心。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缓心宽断,何疑事 之能权。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以 顺忍为恇怯,而竭其毁跌之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约。奋悍毁跌,何约 之能居。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愞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以 勇戆为轻侮,增其疑畏之心。是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畏患多忌,何节义 之能立。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以 辨博为浮虚,而强其专一之心。是故可以持正,难与附众。执意坚持,何人 众之能附。辨博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辞之泛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 以楷正为系碍,而遂其流宕之心。是故可与泛序,难与立约。辨博泛滥,何 质约之能立。弘普之人,意爱周洽。不戒其交之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 以拘介为狷戾,而广其溷杂之心。是故可以抚众,难与厉俗。周洽溷杂,何 风俗之能厉。狷介之人,砭甫廉反。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狭,而以普为秽, 益其拘。以弘普为秽杂,而益其拘扃之心,是故可与守节,难以变通。道狭 津隘,何通途之能涉。休动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静为滞, 果其锐。以沉静为滞屈,而增果锐之心。是故可以进趋,难与持后。志在超 越,何谦后之能持。沉静之人,道思回复。不戒其静之迟后,而以动为疏, 美其愞。以躁动为粗疏,而美其愞弱之心。是故可与深虑,难与捷速。思虑 回复,何机速之能及。朴露之人,中疑实。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 露其诚。以权谲为浮诞,而露其诚信之心。是故可与立信,难与消息。实 野直,何轻重之能量。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 贵其虚。以欵尽为愚直,而贵其浮虚之心。是故可与赞善,难与矫违。韬谲 离正,何违邪之能矫。夫学,所以成材也。强毅静其抗,柔顺厉其愞。恕, 所以推情也。推己之情,通物之性。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固守性分,闻义 不徙。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刚毅之性已成,激讦之心弥笃。虽训 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意之所非,不肯是之于人。信者逆信,推己之信, 谓人皆信,而诈者得容为伪也。诈者逆诈,推己之诈,谓人皆诈,则信者或 受其疑也。故学不入道,恕不周物,偏材之人,各是己能,何道之能入,何 物能周也。此偏材之益失也。材不能兼,教之愈失。是以宰物者用人之仁去 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然后群材毕御,而道周万物也矣。 【大意】 中庸的品德,它的实质不可名状,正像含盐的水虽咸却并不苦涩,虽淡 却非索然无味一样,具有中庸品德的人,望之俨然,即之而温,既能辩说无 碍,也能缄默不语,变化无穷,唯以通达为关节。 因为不深通中庸之道,人很难在社会中面面俱到,游刃有余。往往在表 现出某种才能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大不足,因此难成德材兼备之人。 所以应以“中庸”为准则,戒除抗厉过度或拘谨不及,要知道,指责他 人短处,只会使自己的缺点更加突出,于事无补也。 本章分析了十二种“偏材”的特点和得失,以及应该引以为戒的地方。 流业第三 三材为源,习者为流。流渐失源,其业各异。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性既不同,染习又异,枝流条别,各有志业。有 清节家,行为物范。有法家,立宪垂制。有术家,智虑无方。有国体,三材 纯备。有器能,三材而微。有臧否,分别是非。有伎俩,错意工巧。有智意, 能众疑。有文章,属辞比事。有儒学,道艺深明。有口辨,应对给捷。有 雄杰。胆略过人。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建法立制, 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 范蠡、张良是也。兼有三材,三材皆备,德与法术皆纯备也。其德足以厉风 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兼有 三材,三材皆微,不纯备也。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 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兼有三材之别,各有一流。三材为 源,则习者为流也。清节之流,不能弘恕,以清为理,何能宽恕。好尚讥诃, 分别是非,已不宽恕,则是非生。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 能创思远图,法制于近,思不及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务在功成, 故巧意生。是谓伎俩,张敞、赵广汉是也。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以术 求功,故不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馀,公正不足,长于权者,必短于 正。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非德无以正 法,非法无以兴术,是以八业之建,常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 事之材也。耳目殊管,其用同功。群材虽异,成务一致。能属文著述,是谓 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 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胆 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 也,各抗其材,不能兼备,保守一官,故为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预焉。 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目不求视,耳不参 听,各司其官,则众材达。众材既达,则人主垂拱无为而理。是故主道立, 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上无为,则下当任也。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掌以 道德,教道胄子。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掌以刑法,禁制奸暴术家之材, 三孤之任也,掌以庙谟,佐公论正。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位于三槐,坐 而论道。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天官之卿,总御百官。臧否之材,师氏之 佐也。分别是非,以佐师氏。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师事制宜,以佐天官。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错意施巧,故掌冬官。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掌 以德毅,保安其人。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宪章纪述,垂之后代。辩给之 材,行人之任也。掌之应答,送迎道路。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掌辖师旅, 讨平不顺。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太平之所以成, 由官人之不易方。若使足操物,手求行,四体何由宁,理道何由平。若道不 平淡,与一材同用好,譬大匠善规,惟规之用。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惟规之用,则矩不得立其方,绳不得经其直。虽目运规矩,无由成矣。 【大意】 根据人材的类别,可将其职业分为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 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 道德行为高尚美好,仪容举止值得效法的人,称为清节家;建立法制, 强国富民的人,称为法家;思虑通达大道真义,策谋奇妙不凡的人,称为术 家;兼有三材,德、法、术齐名,这类人是国家的体面,足以担纲。以下述 及其他偏材,及其所能胜任的职业。 人君的材德,当聪明平淡,能使各类人材各司其职,而不是自己担任各 种职务。这就是所谓君主之道设立而人臣之道次序井然,各级官员不违背自 己的职责,天下太平就成为可能。如果君主之道不能平淡,与偏材一样只用 某一方面的才能,那么一材虽然拥有权力,而众材不得其用。 总之,领导者应有知人之明,善用人之长,弃其所短,则事无不成。 作者:yuweiyuwei 回复日期:2004-12-23 3:14:43 材理第四 材既殊途,理亦异趣。故讲群材,至理乃定。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言前定则不惑,事前定则不踬。及其论难, 鲜能定之。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材异也。事有万端,人情舛驳,谁能定 之。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 情诡理多,何由而得。夫理有四部,道义事情,各有部也。明有四家明通四 部,各有其家。情有九偏,以情犯明,得失有九。流有七似,似是而非,其 流有七。说有三失,辞胜理滞,所失者三。难有六构,强良竞气,忿构有六。 通有八能。聪思明达,能通者八。 若夫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以道化人,与时消息。法制正事, 事之理也。以法理人,务在宪制。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以理教之,进止得 宜。人情枢机,情之理也。观物之情,在于言语。 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是故质于理合,合而有 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道义与事,情各有家。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 容不躁扰,其心详密。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以道为理,故能通自然也。 质性警彻,权略机捷,容不迟钝,则其心机速。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以 事为理,故审于理烦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容不失适,则礼教得中。辩 其得失,义礼之家也。以义为礼,故明于得失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容 不妄动,则原物得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以情为理,故能极物之变。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明出于真,情动 于性,情胜明,则蔽,故虽得而必丧也。刚略之人,不能理微。用意麄粗, 意不玄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性刚刚志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 越。志远故疏越。抗厉之人,不能回挠。用意猛奋,志不旋屈。论法直,则 括处而公正,性厉则理毅。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理毅则滞碍。坚劲之人, 好攻其事实。用意端确,言不虚徐。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性确则言尽。 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言切则义少。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用意疾急, 志不在退挫。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性锐则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 理细故遗大。浮沉之人,不能沉思。用意虚廓,志不渊密。序疏数,则豁达 而傲博,性浮则志微。立事要,则炎而不定。志傲则理疏。浅解之人,不 能深难。用意浅脕,思不深熟。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性浅则易悦。审精 理,则掉转而无根。易悦故无根。宽恕之人,不能速捷。用意徐缓,思不速 疾。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性恕则理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徐雅故 迟缓。温柔之人,力不休强。用意温润,志不美悦。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 性和则理顺。拟疑难,则濡渜而不尽。理顺故依违。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 用意奇特,志不同物。造权谲,则倜傥而瓌壮,性奇则尚丽。案清道,则诡 常而恢迂。奇逸故恢诡。此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心之所 可以为理,是非相蔽,终无休已。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浮漫流雅,似 若可行。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辞繁喻博,似若弘广。有回说合意,似 若赞解者。外佯称善,内实不知。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实 自无知,如不言,观察众谈,赞其所安。有避难不应,似若有馀,而实不知 者。实不能知,忘徉不应,似有所知,而不答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 者。闻言即说,有似于解者,心中漫漫不能悟。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辞 已穷矣,自以为妙而未尽。跌则掎蹠,理已跌矣,而强牵据。实求两解,似 理不可屈者。辞穷理屈,心乐两解,而言犹不止,听者谓之未屈。凡此七似, 众人之所惑也。非明镜焉能监之。 夫辩有理胜,理至不可动。有辞胜。辞巧不可屈。理胜者,正白黑以广 论,释微妙而通之。说事分明,有如粉黛,朗然区别,辞不溃杂。辞胜者, 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以白马非白马,一朝而服千人,及其至关禁 锢,直而后过也。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杂。同则相解,譬水流于水。 反则相非,犹火灭于水。杂则相恢。亦不必同,又不必异,所以恢达。故善 接论者,度所长而论之。因其所能,则其言易晓。历之不动,则不说也。意 在杓马,彼俟他日。傍无听达,则不难也。凡相难讲,为达者听。不善接论 者,说之以杂反。彼意在狗,而说以马,彼意大同,而说以小异。说之以杂 反,则不入矣。以方入圆,理终不可。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辞附于理, 则言寡而事明。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辞远乎理,虽泛滥多言,己不自 明,况他人乎。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自意不明,谁听之。是说之三失 也。 善难者,务释事本。每得理而止住。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逐其言而 接之。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不寻其本理,而以烦辞相文。善攻强者,下 其盛锐,对家强梁,始气必盛,故善攻强者,避其初鼓也。扶其本指,以渐 攻之。三鼓气盛,衰则攻易。不善攻强者,引其误辞以挫其锐意。强者意锐, 辞或暂误,击误挫锐,理之难也。挫其锐意,则气构矣。非徒群言交错,遂 至动其声色。善蹑失者,指其所跌。彼有跌失,暂指不逼。不善蹑失者,因 屈而抵其性。陵其屈跌而抵挫之。因屈而抵其性,则怨构矣。非徒声色而已, 怨恨逆结于心。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仓卒谕人,人不速知,则以为难谕。 已自久思,而不恕人。以为难谕,则忿构矣。非徒怨恨,遂生忿争。夫盛难 之时,其误难迫。气盛辞误,且当避之。故善难者,徵之使还。气折意还, 自相应接。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弃误顾藉,不听其 言。其势无由,则妄构矣。妄言非訾,纵横恣口。凡人心有所思,则耳且不 能听。思心一至,不闻雷霆。是故并思俱说,竞相制止,欲人之听己,止他 人之言,欲使听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则以为不解。非不解也, 当己出言,由彼方思,故人不解。人情莫不讳不解。谓其不解,则性讳怒。 讳不解,则怒构矣。不顾道理是非,于其凶怒忿肆。凡此六构,变之所由兴 也。 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造事立义,当须理定,故虽有变说小故,终于 理定功立。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由矣。人人竞说,若不难质, 则不知何者可用也。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矣。理多端,人情异,故发 言盈庭,莫肯执其咎。必也聪能听序,登高能赋,求物能名,如颜回听哭, 苍舒量象。思能造端,子展谋侵晋,乃得诸侯之盟明能见机,臾骈睹目动, 即知秦师退。辞能辩意,伊藉答吴王,一拜一起未足为劳。捷能摄失,郭淮 答魏帝曰,自知必免防风之诛。守能待攻,墨子谓楚人,吾弟子已学之于宋。 攻能夺守,毛遂进曰,今日从为楚,不为赵也,楚王从而谢之。夺能易予。 以子之矛,易子之盾,则物主辞穷。兼此八者,然后乃能通于天下之理。通 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所谓偏材之人。则所 达者偏,而所有异目矣。各以所通,而立其名。是故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 材。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辞能辩意,谓之 赡给之材。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攻能夺守, 谓之推彻之材。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 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同即相是,是以心相喻。与众人言,则察色 而顺性。下有盛色,避其所短。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恒怀谦下,故处物 上。聪睿资给,不以先人。常怀退后,故在物上。善言出己,理足则止。通 理则止,不务烦辞。鄙误在人,过而不迫。见人过跌,辄当历避。写人之所 怀,扶人之所能。扶赞人之所能,则人人自任矣。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胡 故反。与盲人言,不讳眇瞎之类。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己有武力,不与 婋虎之伦。说直说变,无所畏恶。通材平释,信而后谏,虽触龙鳞,物无害 者。采虫声之善音,不以声丑,弃其善曲。赞愚人之偶得。不以人愚,废其 嘉言。夺与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气,折谢不。不避锐跌,不惜屈挠。 方其胜难,胜而不矜。理自胜耳,何所矜也。心平志谕,无适无莫,付是非 于道理,不贪胜以求名。期于得道而已矣。是可与论经世而理物也。旷然无 怀,委之至当。是以世务自经,万物自理。 【大意】 本章主要讨论各类人材的性格及特征,提出所谓四部之理、四家之明、 九偏之情,七似之流,以及三失之说,六构之难,八能之通。 明智之人的心性须于常理相合。(理者,分道之理,事之理,义之理, 情之理)。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成就事业。 偏材往往对理“以性犯明”,引起争论,这种情况很多见,大家各执一 辞,争论不休,而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如想在争论中以理服人,就必须善于 聆听,把握事物发展的次序;善于思考、进行发明创造;智慧足以找出事物 变化的根由;言辞足以表达内在的情意;反应快,能发现自己的失误;坚于 防守,能够抵御对手的攻击;勇于进攻,能够摧毁对方的堡垒;驳倒对方, 能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之陷于被动。此所谓“八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