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财务经理人,享用更多功能,成就财务总监之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人民币汇率与美国经济 过去十年时间,中国的人民币基本上采取“钉住” (pegged)美元的汇率政策(1美元=8.27元)。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贸易在全球的扩张,尤其在过去几年,中国逐渐跃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并且增长势头强劲。期间中国的“廉价”消费品涌进世界各国的超级市场,给西方的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直接的提高了消费者的本国货币购买力和实际收入),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尤其是在过去几年石油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中国的无所不在的“廉价”商品-尤其随着美元的贬值,使得西方人所担忧的通货膨胀得以大大缓解。但是西方政客(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对人民币的批评之声却不断加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1、 有关汇率的历史事件
20世纪后期和进入21世纪以后, 中国的人民币正成为焦点,不仅在中国本土,而且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 人民币也日益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争议焦点,它影响中美的经济、商业及政治关系。我们现在回顾一下历史上关于汇率的几个“事件” : 1、上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密会于纽约广场饭店 (Plaza Hotel),签约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史称"广场协议" (Plaza Accord)。之后10年,日元汇价逐渐从250日元兑1美元升值至1996年的87日元兑1美元。此后十年,日本经济停止了增长,美国经济却获得了持续增长。 2、2003年2月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召开之际,当时的日本财务相盐川正十郎向其他六国提交了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提案,以逼迫人民币升值。但最终该提案被否决。 3、2005年早期,一些美国政客认为中国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使得中国的出口存在“不公”的价格优势。2005年初,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Charles Schumer)和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提出一条议案,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27.5%,否则威胁对中国进口货物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原拟于2005年6月23日举行关于人民币问题听证 (后来经过格林斯潘及美国财长斯诺出面作证调解,国会听政推迟到2005年底)。但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美国、日本等)所争论不休的“问题”。 4、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7月21日出其不意地发布(2005〕第16号公告,即“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公告主要内容如下: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背景
其实,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如何判断人民币是否被低估本身是一件莫须有的“事实”,加上如何界定人民币被低估程度(如上的27.5%)更是一个未知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对中国的人民币挥起大棒,而且提出27.5%这样一个精确的难以置信的数字,似乎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呢?其实仔细观察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主要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 金融因素。人们认为人民币被低估是基于三个主要的硬指标: (1) 中国的贸易及经常项目顺差(2004年贸易顺差590亿美元,经常性项目顺差687亿美元);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近1/4来自中国,预计2005年中美贸易逆差将达到2000亿美元; (2) 随着美元的新一轮自2002年开始的对主要货币的贬值(欧元,日元等),人民币的钉住政策使得人民币的贸易加权汇率也在下跌,使得出口竞争力加强(见下图表欧元兑美元汇率:欧元自2002年初跌入谷底后一路攀升至2004年底的高峰);同时使得美国的通过美元贬值增加出口竞争力,从而减少贸易赤字的努力大大折扣。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报告(总第30期)美国(2005年第3期)”(2005年10月21日),2005年上半年,美国货物贸易规模达到1238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出口4446.7亿美元,进口7934.6亿美元,分别增长10.4%和13.8%。贸易逆差3487.9亿美元,增长18.5%;逆差主要来自中国(占25.8%)、日本(11.9%)、加拿大(9.3%)、墨西哥(7%)和德国(7%)等主要贸易伙伴。 全文请看附件
2006-9/20069261330158894.ra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6 13:30:5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