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经理人网|财智东方.财务经理人网-致力于财务管理实践、打造卓越财务经理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ulie_xi - 

[读书笔记] 正确地工作,胜过正确的工作

[复制链接]

11

主题

37

帖子

646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46
发表于 2017-8-3 09:34:09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财务经理人,享用更多功能,成就财务总监之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工作.jpg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是由美国一名教授卡尔 · 纽波特所写,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博士,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本书是他的第四本著作。这本书主要从四个规则展开,最终说明一个总观点:正确地工作,胜过正确的工作。

规则一: 不要追随你的激情

但作者认为,不能听乔布斯怎么说,而是要看他如何做。通过梳理乔布斯早年经历,作者发现乔布斯自己并未追随自己最大的热情:禅修。在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之前,他是个有点矛盾的年轻人:他追求心灵上的启迪,而接触电子行业不过是为了赚点快钱。苹果公司的诞生并不是出于激情,而是出于一个幸运的转机,是“小打小闹”结出的意外硕果。作者毫不怀疑乔布斯热爱他的工作,但这并非由于他的工作与那个事先存在的激情相匹配。有吸引力的职业通常有着非常复杂的起源,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就可以了。

几十年来,众多科学家采用严格的同行评议的方法来研究职业满意度,他们不断得到类似的结论。“克里夫笔记”对这一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总结如下:职业满意度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是,“使职业与事先存在的激情相匹配”这一概念却不在其列。其中有三点结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揭示的这一现实。

结论一:职业激情是稀缺的。

激情假设的核心是,假设我们都拥有某种事先存在的、有待发掘的激情 。根据一份加拿大心理学家2002年的研究报告,在539名被调查大学生中,84%被认为拥有激情,但是,只有不到4%的人的激情与工作或教育有关,其他96%以上的人的激情都是某种爱好或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这对激情假设是一个严重冲击。如果我们连与职业相关的激情都没有,如何通过追随激情来找到职业呢?我们大部分人需要一种不同的策略来选择职业。

结论二:激情需要时间。

耶鲁大学行为学教授瑞斯奈斯基的一项研究表明,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够久而擅长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

结论三: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目前科学对“为什么有些追求能给人动力而有些不能”这个问题的最佳解答。该理论认为,想要获得动机,需要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第一是自主(Autonomy),即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能力,并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重要的。

第二是胜任(Competence),即感觉自己擅长于所做的事情。

第三是归属(Relatedness),即感觉自己能与他人建立联系。最后一种“归属”很好理解,在工作中感觉与别人的关系很紧密,你会更喜欢工作。

前两种则是相关的:在工作中如果能做得更好,那么不仅会因为表现出色而有成就感,同时也能获得更多自主权。科学家们发现的这三种让人产生动力的特质并不指向特定工作,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假如他们愿意为达到精通程度而努力,那么胜任和自主在很多职业中都是可以实现的。正确地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

与科学研究的结论相反,激情假设让人们相信某种有魔力的“正确”职业正等着他们,而且一旦找到了,他们就会立即认出来。问题是,当他们没找到时,他们便会不断跳槽以及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激情假设不仅错误,而且危险。

诚然,对于某些人来说,追随激情的做法是有用的,比如职业运动员、艺术家。但是由于这类人的稀缺性,更加证明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追随激情是个糟糕的建议。那么,如果不以激情假设为指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打造一份有吸引力的事业?接下来的另外三条规则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规则二: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对待职业生涯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工匠思维(the craftsman mindset),一种是激情思维(the passion mindset)

前者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想要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工匠思维必不可少,它对于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至关重要。后者则关注世界(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而这会让你极其注意工作中自己不喜欢的方面,最终会导致长期的不满;更严重的是,“我是谁”以及“我真正热爱什么”这样的问题,基本上没有确定的答案,这会让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还有更好的工作,让你永远处于不满和困惑的状态。

相反,工匠思维要求你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去担心工作是不是“合适”,而是要俯下身子、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不管以什么为职业,都要像手艺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让自己变得“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摒弃激情思维而采用工匠思维,然后激情会随之而来。

伟大的工作都有这三个特质:
创造性(Creativity)
影响力(Impact)
掌控性(Control)

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拥有这些特质?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获得某些极稀缺又宝贵的东西,就需要提供同样稀缺而宝贵的东西作为交换。对于职场而言,这些特质都是极稀缺又宝贵的,想要获得它们,就必须提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作为交换。这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就是职场资本(career capital)。工匠思维不断专注于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于获取职场资本的策略。从这一非常实际的角度思考,不难得出结论:想要打造有吸引力的工作,应该采用工匠思维来积累职场资本

想要获取职场资本,除了投入足够长的时间,还需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练习强调拓展自身能力范围并获取即时的反馈。

光是练习一万小时并不足够,关键是如何练习。假如只是努力工作,那么你很快就会来到一个“绩效高原”(performance plateau),之后便无法进步,这很危险。在某些领域中存在着清晰的竞争结构和训练体系,因此采用刻意练习较为容易,比如体育竞赛、国际象棋、音乐演奏等;但是在大部分工作中并没有一套清晰的训练体系,所以大多数人都被卡在那里了。假如你能够在你的领域中搞清楚如何将刻意练习融入自己的工作,就可能在个人价值上超越你的同行。

规则三:获取掌控力(control)  

一旦你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职场资本,该如何使用它进行“投资”?规则三给出的答案是:掌控力(control)——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拥有发言权。我们要用职场资本换取掌控力。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在追求一个更幸福、更成功、更有意义的人生的过程中,掌控力是最值得拥有的重要特质之一。

但是获取掌控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避免获取掌控力的两大陷阱

第一个陷阱是“资本薄弱陷阱”:很多人在并未获得足够职场资本之前,便急于追求掌控力。必须牢记:掌控力若不因职场资本而取得,则不具备可持续性。首先必须积累足够职场资本,然后才可能将之投资于“掌控力”。许多人急于辞职去做别的事情,虽然短时间内好像获得了掌控力,但是在另外那件事情上,他们往往并没有足够的职场资本,因此很快就被打回原形,难以持续,甚至难以维持生计。

第二个陷阱是“关键障碍陷阱”:当你拥有足够的职场资本来获取对职业生涯的合理掌控时,那么对于你当前的雇主来说,这个时候你的价值也已经足够大,以致他可能想方设法防止你做出改变。他们会用各种激励措施,试图说服你把职场资本重新投入到你在他们公司的工作之中,从而得到更多的金钱和威望,而不是更多的掌控力。之前作者批判了“勇气文化”,但是作者并非认为勇气与打造你所热爱的工作完全无关。

关键是搞清楚什么时候才是鼓起勇气,做出职业决策的正确时机。时机选择不对,过早地谋求掌控力,就会掉入第一个陷阱。而有了资本却迟迟不敢行动,则会掉入第二个陷阱。

规则四:找到并落实使命(mission)

使命(mission)是在创建自己热爱的事业时值得投入职场资本的另一个重要特质。使命起到统领作用,比某种具体工作更笼统,且可以贯穿多个职位,它回答了“我的人生应当怎样读过”这个问题,使你将精力都集中到某个有用的目标上。但困难在于,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并且将之落实到每日的工作中?

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你必须在某个领域持续积累,到达该领域的前沿,只有在那儿,你才可能发现突破的方向,找到下一项伟大的创意,找到使命。这当然很困难,但找到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甚至改变世界的使命,难道会是容易的吗?这里说的“到达前沿”与“职场资本理论”是一致的,因为不断前进最后到达前沿的过程,也是持续积累职场资本的过程。想要明确使命,我们应该抑制自己在工作上好大喜功的本能,转而耐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在书中,那些作为研究案例的成功人士都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帕蒂斯•萨贝蒂(Pardis Sabeti)的使命是致力于研究用计算遗传学来对抗古老的疾病,比如疟疾、腺鼠疫等等;年轻的考古学家柯克•弗仑奇(Kirk French)的使命是“向公众普及现代考古学”;程序员与跨行业工作者贾尓斯•鲍凯特(Giles Bowkett)找到的使命是“将艺术世界与Ruby编程世界结合起来”。
那么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使命变为现实的呢?作者从他们的经历中总结出了将使命付诸实践的两大策略。

策略一:实践使命需要“小的试探”。

不一定要以一项伟大的创意开始,或者事先做好全盘规划,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小的试探步骤,探索出一个可能不错的方向,并且从大量的小失误以及那些意义重大的小成功中汲取关键反馈信息。这种快速而频繁的反馈让你得以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发展之路,从而取得非凡成就。完成一项小的试探最多只需几个月,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但不管怎样,你都会获得重要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下一步。

比如柯克•弗仑奇的使命是普及考古学,他想以此来创造一种激动人心的生活,而主持《文物还是幻觉》(Artifact or Fiction)这档电视节目让这项使命变为了现实。他并非一开始就想到要去主持一个电视节目,相反,他从自己最初的使命出发,通过一系列小的试探步骤,不断向前推进。当他意外得到《土地与水》的原始胶片(20世纪60年代一部经典的生态学纪录片,由已故考古学家威廉•桑德斯拍摄),他决定将之数字化且制成DVD。迈出这一小步之后,他又迈出稍大的一步:筹集资金、探索性地拍摄该纪录片的新版本。后来,他得知了一个情况:经常有普通民众打电话到大学的考古系,说自己发现了古迹宝藏。其他考古学家在研究和教学的压力下,并无时间去和他们打交道,但弗仑奇却在自己的使命的推动下又迈出了另外一小步:启动“足不出户的考古学家”项目,虽然他并不知道除了可以作为考古学导论课的材料之外,它还有什么其他用途。但是,结果发现,最后这一小步成为关键的一步,制作公司和探索频道十分喜欢他的这个项目,直接让他拥有了自己的电视节目。

策略二:引入注目法则

如果想在一个使命驱动型项目上获得成功,那么它应该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引人注目。首先,它必须能够迫使接触过它的人向他人进行评论。其次,它必须在一个利于这种评论发生的场合启动。

比如贾尓斯•鲍凯特(Giles Bowkett)的项目就足够引人注目——用Ruby语言编写的“始祖鸟”程序【一款可以自行编曲、演奏的开源软件,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找到这个程序玩一玩。】。一段能生成复杂音乐的代码会非常引人注目,同时他还想到开源软件社区具有传播有趣项目的良好基础,是发布该软件的理想场合。这两点的共同作用,使得他的项目已经他的职业使命得以成功完成。

当然,使命是变化无常的,需要我们小心引导才能变成现实。作者给出一种建议,就是在整个过程中要“往小处想,往大处做”: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专注于很少几个课题,一旦达到了“创新”,那么再投入极大的热情追去它。

总之,这本书四个规则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工匠思维专注于当前的成长,使自己掌握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不断积累自己的职场资本,这样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自主力,从而找到某项改变人生的使命,最后就是投入巨大的热情是实现它。


6

主题

320

帖子

7556

积分

VIP

Rank: 12Rank: 12

积分
7556
发表于 2020-3-18 21:18:52 |显示全部楼层
财务BP与传统财务的区别是什么	2022.02.08 (周二)
学习,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