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术》作者是印南敦史。作者在书中对他自己的快速阅读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本书的观点对阅读速度慢,没有时间读书,不知如何选择书籍的人来说都很适用。
一、重新看待读书
对于读书这件事,我们都有着非常牢固的先入之见:
1.认为读书是一键非常严肃的事,充满仪式感。
2.读书就是要记住书中所有知识——执着于仔细阅读。
读书=学习的理念,源自信息传播媒介不甚发达的古代社会,而仔细阅读的束缚或许源于学校的教育。
当今社会,媒体本身发生了剧变。我们可以愉快地听一天音乐、看一天视频,为什么只把读书当作“一本正经的学习”?
对读书的错误认知,是很多人做不到保持阅读的主要原因。把读书看作是一件枯燥严肃的事,调用意志力强迫自己阅读,往往不会成功。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努力反向效应。意思就是说,越努力越做不到。强行调用意志力去做一件事时,带给大脑的是负面的情绪,这时意志与大脑中的“期待(奖励机制)”就发生了冲突,意志力越强,与之抗争的“期待力”就越激烈,意志力就越快被摧毁,坏结果也就越快出现,行为的结果就一定是意志的反向。
把读书当作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享受阅读,这样就再也不会有“得费力努力读书”的感觉。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对于阅读行为的认识,调整阅读的方法,就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仔细阅读的误区
1. 执着于仔细阅读是阅读缓慢的主要原因
阅读速度缓慢的人普遍执着于一个问题,试图通过仔细阅读记住书中的每一个内容。
想要做到仔细阅读,阅读速度就必然极度缓慢。然而,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无论多么仔细地研读,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
2. 并不是所有书都值得仔细阅读
当今社会,内容产业呈现井喷之势,我们的阅读方式、聆听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我们已经习惯对网络新闻、社交网站进行粗略阅读,却要在阅读书籍时保持传统的阅读模式,实在是不太现实。
更何况,每年新出版的书籍数量,都呈指数形势增加。对大部分的书籍进行流水式的快速阅读,更符合当今的社会形态。
3. 强行的仔细阅读,对记忆有害无益
“读书,就是将其忠实地复制在自己的头脑之中。”
很多人都被这样的想法束缚,即使感到疲惫,也还是会拼命努力想把书中的内容装进脑子里。
调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强行记忆,也会产生努力反向效应。
4. 从复制100%到邂逅1%
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便会发现,即便那些深深打动我们、带来巨大影响的书籍,我们也不能牢牢记住太多内容,能够留在记忆中的,至多只有一两句话。
由此可知,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重要的是,阅读之后,能在脑海中留下知识或收获的片断。仅仅是片断即可。哪怕只对一处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阅读也是成功的。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吸收”。
不奢求通过阅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个大型积木块,而是先通过多读,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积木碎块。
所以,想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从“仔细阅读”的观念中解脱出来。
并不存在“能够快速阅读的人”和“不能快速阅读的人”。
他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是“能够摆脱仔细阅读的束缚”,还是“纠结于仔细阅读”,仅此而已。
三、如何做到快速阅读
1. 像听音乐一样读书
我们可以连续听一天音乐,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听音乐是为了放松心情。我们不会想把这些声音“作为知识储存起来”,而是希望让它们自然地从耳畔流入心底,并从中获得快乐。
培养快速阅读习惯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看待读书,把读书当作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享受阅读,培养“像听音乐那样读书”的阅读状态。
2. 以小标题为单位跳读
小标题其实是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呈现了每一小节的单位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递“本小节写的是这样的内容”这一信息。因此,在看了小标题之后,如果觉得“没有必要阅读”或者“不想读”,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跳过去。
所以,利用小标题判断该章节是否需要阅读,有利我们对书籍的内容进行抉择、取舍,并在短时间内选出要点进行阅读。这样,就可以彻底舍弃自己不需要的内容,得以去芜存菁。这是最基本的理念。
3. 仔细阅读序言了解书的轮廓
序言是一本书的导入部分,一般会写明书籍的撰写目的、概要等。了解一本书的文体、写作意图,把握全貌,阅读序言至关重要。
4. 利用目录寻找喜欢的内容
对于好书的定义,因人而异。而“功能性强的书”确实是存在的,这类书籍的要素之一便是目录编写得非常高明。仅仅翻看目录,就获得了大量信息,甚至心动不已。
无论如何编排,阅读正文之前都最好先确认目录,翻阅全书内容,把握书籍的整体框架结构。
在此基础上,再决定要“以多少内容为单位进行阅读”。
并非只有依序阅读,才是正确的阅读方法。
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章节,阅读开头和结尾5行便可略过。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文意衔接不上的情况,这时就可以再回头浏览一下中局的内容。
5. 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阅读速度缓慢的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其基本阅读速度缓慢,而是在于,在读书时一直保持同一节奏、阅读节奏过于单调。
快速阅读的秘密就在于,根据内容与兴趣,掌握最舒适的阅读节奏、随时换挡,缓急有度。
6. 明确阅读目的
之所以不能做到轻松拿起、轻松阅读,是因为没有想清楚“通过阅读这本书想要收获什么”这个问题。特别是在阅读商务类书籍的时候,这一点尤其重要。
读书的时候,要考虑清楚“我究竟想获得什么”。明确阅读目的,在寻找中阅读,流水式阅读得心应手。
只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搜索阅读法。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如果觉得只阅读包含关键词的部分不能完全理解其内容,那么建议大家倒退几页开始阅读。或者把关键词所在的这一小节仔细读一读,就基本能把握大致内容了。
7. 不求记忆地阅读
大部分人在读书时,看到触动自己的地方,并不会特意抄写下来,而是会用笔画线做标记,或在书页留白处书写笔记。
为什么要在重要的地方画线呢?其理由多种多样,但大体来说,不外乎以下两点:
1. 为了记住画线的部分。
2. 为了今后重新阅读画线的部分(做记号)。
但是请想一想,首先,仅凭画线,就能够将这部分内容深刻地留在记忆中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在完成了画线这一行为之后,感到心里踏实罢了。一边画线一边阅读,有助于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心态。而在画线的那一瞬间,就忘记了内容。
为了储蓄知识而边画线边阅读的人,从以下两个意义上来说,其阅读行为都是失败的,这么做也并不能真正储存住阅读的收获。无论怎么画线,书本的价值也不可能跃出书外,还是会继续“沉睡”在书中。
这样只会让阅读成为一个充满压力与负担的过程。
8. 跳过那些无关经营的阐述、说明性内容
鉴定跳读内容的两个个标志:
标志一:为了区别其他同类书籍而加入的作者自述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部分内容仅仅是为了突出这本书与同类其他书籍的差异,或者说是为了吸引读者购买。甚至有时候,完全是为了满足作者本人的自我表现欲。这类作者自述,在我们希望缩短阅读时间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舍弃。
标志二:印证理论或主张的特殊事例、经历
在商务类和自助类的书籍中,为了印证作者阐述的理论或观点,常常会列举一些事例或作者自身的经历。
一般来说,论证的顺序是:理论→事例→理论(总结)。首先提出理论框架,然后为了提高说服力而举出事例,最后再次总结核心理论或主张。
因此,舍弃事例,直接跳读到总结的部分,完全不会妨碍理解。
四、如何养成阅读习惯
直截了当地说,“想读书,却难以实现”的人,其实就是没能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读书并没有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人,他们将健步走、跑步等其他兴趣都变为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却仍把读书当成一件“特别的事物”。
以下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几个要点:
1. 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
养成阅读习惯,框定时间段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因素。
一开始框定的时间段不必太长,10-30分钟即可,否则会负担过重难以坚持。
这个时间可以定在工作开始之前、午饭后、睡前等,努力将读书时间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形成生活规律的第一步。
把阅读时间固定在头脑清醒的早晨最为有效。早睡早起的人,会感觉一天的时间更长、节奏更加协调高效。而晚上睡觉之前的这段时间,容易被喝酒、疲倦等原因打乱规律,不易养成习惯。
另外,确定阅读的地点、场景、情境,同样重要。不仅要定好地点,比如:在家里的这个地方、在这间咖啡屋的这个座位、上班前的办公室等,还可以有意识地搭配固定情境,比如:读书之前,先冲一杯咖啡、播放自己喜爱的音乐或打开窗户透透新鲜空气等。
2. 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书籍可分为三种类型:
1. 不必读的书(不适合自己的书)
2.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
3.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数量通常不会太多,大部分书籍都是可以快速阅读的。
在阅读习惯养成的初期,关键在于多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按比例读那些无法快速阅读的书。
3. 保持新鲜感: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
这就好像无论多么美味的大米,如果每天都只吃白米饭,几个月下来也一定会感到很痛苦一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本书读了个开头,就放在包里,好几天(更糟糕的恐怕要好几周)都不会再碰了。
这是“想要养成阅读习惯而未能成功”的人们的共同特征。总是想着包里的存货,越发感到读书是一件难事。
在1-3天内读完一本书,是最理想的状态。每天让不同的内容流过自己的脑海、内心,是流水式阅读的基本模式。
并且,短时间内快速阅读书籍,能够使其核心要点更加深刻地留在记忆里。相反,一边寻求共鸣,一边阅读,花费一个月才读完的书,最后的感受往往会是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
产生上述差别的原因在于“读书密度的差异”和“是否抓住了全貌”。如果花费较长时间仔细阅读,那么单位时间的阅读密度就降低了,而且不容易把握住书的全貌,因此本质上只是一次非常浅陋的阅读经历。
五、如何避免读后就忘
1. 不要对一次阅读期望太高
将读书看得过于严肃,纠结于仔细阅读魔咒的人,会有这样的奢侈愿望:“只读一次,就能把书中的内容印刻在脑海中。”
当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把一切都化为己有是极不现实的。
2. 边读边写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摘录”,将书籍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并呈现出来。
这里所说的“摘录”,是指仅仅摘选书中最精彩的部分。通过摘录,可以产生两个效果。
第一个是信息效果。阅读摘录可迅速地把握书籍内容的精华,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提及、反复温习,也可以作为别人购买书籍时的参考。
第二个是加深效果。通过摘录,可以明确书中的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动。
3. 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为了再次确认我们积累的阅读成果,建议大家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
另外,在回顾短评的时候,请思考以下问题:
• 哪一类书籍比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 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 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要阅读的?
如此,看清了自己的阅读偏好,就容易明确后续阅读书籍的大致方向,确定自己的意向。
最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本身非常单纯、愉快,有利于我们坚持阅读习惯。
最后,在这12本书中,甄选出最佳的一本,让它成为自己近期阅读的书籍中最精彩的一本。到了年终,再从这一年历次选出的“最佳”中,选出一本“最佳中的最佳”。
六、如何制定阅读计划
1. 以一周或二周为单位,指定阅读计划
指定阅读计划时,在每一个阅读周期的末位,余下1-2天当作“自由日”。你可以把它设定为“非读书日”,也可以用来仔细品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不必顾虑时间,但是必须找出一天策划下期必读书目。
如果每看完一本书,才开始想下一本该读什么,就会变成一种“靠借贷维持经营”的状态,心理压力非常大。反之,如果制订了完善的读书计划,即使工作量是一样的,心理负担也会大大减轻。
2. 打破兴趣壁垒,增加喜欢的书籍
只选择自己想读的书籍,读书就会千篇一律。
制定阅读计划时,每个阅读周期要选择一两本不太想读的书。如果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最后难免千篇一律。
实际上,从自己本来并不感兴趣的书中获得感动,才是阅读的妙趣之一。这样,流水式阅读的过程,就会多一些新鲜的刺激。
当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勉为其难,硬着头皮阅读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书籍。
3. 如何正确阅读不能快读的书籍
过于花费时日的阅读,可安排在自由日进行。
4. 获取书籍的来源要不拘一格
如果所有书目都要购买全新的纸质书籍,那么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代价过于高昂。
图书馆、二手书店、电子书都可以当作我们阅读书目来源的途径之一。
5. 如何清理书架
——热爱读书之人,方能与书籍圆满告别
伴随大量阅读而产生的烦恼——如何收拾书架。
有些人可能会反复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但是一般情况下,读过一次的书基本就不会再看了。
过去,人们普遍认同“书就是财产”的价值观。拥有大量藏书,确实曾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将书的物质存在作为“财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舍弃不需要的书,会更加爱书。
当你严格甄选“真正需要的书”和“不需要的书”之后,你会发现你真正喜欢的阅读领域。
定期清理书架还能带来两个变化:首先就是房间干净整洁了不少,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更加积极了。其次,更加期待遇见新书了。
即使今后,又需要查阅某一本书,我们也可以通过旧书市场、图书馆、电子书等方式,轻松地拿到手。现在,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查询,除了极少部分书籍外,“失而不得”的书籍几乎是不存在的。
处理旧书的方法并不一定要省掉,可以选择送给同样喜欢阅读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