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中的信任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豫让的主人智伯被赵襄子所杀,头颅被做成酒器。为报答智伯知遇之恩,豫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锲而不舍。连赵襄子本人都为之感动,在最后一次抓住豫让之后,将自己的衣冠脱下,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伏剑而死,留下千古绝唱。
在这段史记中,有一段对话非常重要。
赵襄子问豫让:“在智伯之前,你不是也曾效力于范中行氏吗?为何智伯灭范中行,你不为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委身智伯;而我今灭智伯,你却这般坚持,死活要替他报仇?”
豫让回答道:“范中行氏待我如众人,我以众人报答他;智伯待我以国士,我以国士报答他。”
待我以众人,报之以众人;待我以国士,报之以国士。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到可以让人不计成本地付出,甚至不顾生死。
那么问题来了,信任从何而来?又如何建立信任,且避免付出“错信”的代价?让我们把这些问题限定在职场范围内来讨论一下。
信任从何而来?
信任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信”+“任”。“信”就是相信,“任”就是任用;任用的前提是相信。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相信,是出于两个理由,一是品行,二是动机;领导愿意任用一个人,除了这两个之外,还要加另两个理由,一是能力,二是履历。
这样看来,信任乃是源于以下四个要素:正直的品行(Integrity)、良善的动机(Intention)、匹配的能力(matching ability)以及履历的证明(convincible delivery)。可以简称为MICI,读音为me-see。
正直的品行毫无疑问是信任模型的基础。倘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品行有所怀疑或成见,他就绝对不可能信任这个人。我们不可能去相信一个被自己界定为“坏人”的人。我们不会把钱财交给一个贪财而不守信用的人打理,即使他有高超的理财技巧;我们不会把自己的女朋友交给一个花心的朋友照顾,即使他很有交情;如果一个人经常撒谎,那么即便他说真话的时候,也没有人会相信他。对一个人品行整体的判断,往往是通过个别品行特征的联想类推而形成的,比如,我们会倾向于相信,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大概率上会是一个“好人”,反之亦然。所以,我们会听到某某著名企业家的用人原则: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绝对不能重用。我们还会倾向于相信,一个守时的人,责任心也会比较强,因而更值得托付;反之亦然。
动机在信任建立中也十分重要。《论语》中有一段如何教人识人的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其中,察其所安,就包含了动机这层意思。我如果对你做某件事的动机有所怀疑,就一定会提高警惕,你越卖力,我越警惕。这种情形常常出现在销售上,推销者越是卖力推销,说尽好话,我是为你好,被推销者抗拒心理就越大,心里就越会想,为我好,不可能的,你是为你自己好。在聘用人时,如果一个亿万富翁来应聘一份小职员的工作,我们自然不太会相信他会有珍惜这份工作的动机。一件事情的成败对一个人利益关系越大,我们就越倾向于相信他会有把事情做好的动机。对于那种“我乃是完全出于公心”的宣称,每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都应该立刻起疑,而不是崇敬。而另一种表达,“这个事情真的对我很重要……”,反而更容易让人们相信。动机不仅源于利益,而且源于关系。通常,儿女对父母的动机是不会有怀疑的。即使父母语词严厉,甚或有体罚,孩子们仍然会相信“大人是为我好”而不记仇,即使有误解也会很快消散。
匹配的能力对于信任的建立不可或缺。“信”是“任”的前提,但“信”不是“任”的充分必要条件。我相信你是一个好人,也相信你有做好这个工作的动机,但除非我相信你有相匹配的能力,我不会把工作交给你。这一条虽然是看似不言而喻的常识,但是却常常被人们忽略,甚至是领导者。“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往往遮盖了前半句;以德为先,当然是对的,不过不能偏颇成以德为全,只论品德,不论能力。
成功的履历是能力最好的证明。对于一张白纸的毕业生,由于没有工作履历,我们无从考察他的能力,只能依靠对其潜能的判断;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对潜能的判断,准确率就和抛硬币差不多,是绝对靠不住的。没有履历,只能看着用、带着用、试着用;没有成功的履历,不能被重用,小事做不好,不能委以大任。中国历届的乒乓球总教练,基本上都是杰出的退役运动员;要当上市委书记,就要先当几年的好市长;成功的履历本身就表明了能力。
如何建立信任?
在清楚了信任模型的四个要素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一、如何赢得领导的信任?二、如何赢得下属的信任?
首先说这两个问题的共性部分。在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参数:时间和事件。时间足够长,信任度越高,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历的特殊事件越多,就越容易建立信任,越容易结成“战斗友谊”,民间流传深广的“四大铁”段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话糙理不糙。
回到问题一,如何赢得领导的信任?按照我们以上的四要素模型,有如下tips:
1、要有良好的品行。不是表现出来、装出来、做出来,而是真正有好的品行。Integrity这个英文词,很难翻译成准确的中文,以我的理解,它本身就包含了诚实、正直、完整、有尊严等等这些意思。通常,领导看重的品行有:感恩、不计较、诚实、守时、忠诚、顺服、付出、负责任、敢当事……,如果你有这些品格,想领导不信任你,都难。
2、要有上进心,但不要表现出太强的企图心。上进心讨人喜欢,企图心太强则遭人戒备。领导最信任的下属是:只管埋头干活,把事情做好,相信领导一定会有公正的评价。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下属,但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从来不提条件,无论是职位还是待遇,但每次升职加薪,我都把他排在第一位。领导最烦这样的下属:虽然工作做得不错,但总是提条件,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越是这样,反而越没有机会。
3、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八小时之后,也不要放松,“夕惕若,无咎”。同样职场五年,差别可能不在上班时间做了什么,而是下班时间干了什么。八小时之内放电,八小时之外充电。习得金刚钻,方有瓷器活。怀才就像怀孕一样,久了总会看出来。无论哪个领导,都需要有能把事情做好的下属,光靠PMP是绝对不能长久的。
4、对领导要有基本的判断。不是所有的领导都值得你追随,要追随值得信任的领导。《易》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之位的你,追随的应当是在九五之位,有德、有位、有能的领导,如果你遇到一个坏领导,最好的选择不是坚持,而是去之。
5、累积事功,不要急。事功就是履历,就是能力的证明,用一个个可圈可点的具体贡献来增加信任账户的存款,存的足够多了,信任度自然就高了。
下属对领导的信任,可以描述成相信领导的品行、能力并愿意追随。身为领导,要赢得下属的信任,必须做到:
1、高度的公正。德鲁克说过,人们会容忍不专业的领导,但不会容忍不公正的领导。拉帮结派,亲此疏彼,赏罚不公,任人唯亲,这样的领导是不可能赢得下属信任的。
2、不揽功,不自私。功劳是团队的,责任是当头的,要有这样的担当。
3、不逊于任何下属的付出。不要相信那种“自己悠闲自在、让底下累死累活的领导才是好领导的鬼话,身先士卒才是赢得人心的最佳方法。
4、对于目标的高度坚定。不抱怨、不放弃、坚持到底,团队长通常未必是团队里本事最大的,但一定是对目标最执着的。西游记中,取经团队谁对取经最执着?唐僧。
5、适度的护犊子。领导和下属之间,毕竟要有保护的义务,一出现问题,就把下属推出去扛罪,谁愿意跟随这样的领导呢?
错信的代价
在工作中初次与人合作,人们是如何解决信任问题的呢?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先给予信任,如果发现对方不能被信任,再收回;其二是先不信任,如果对方表现出能被信任,再给予信任。
我原来一直是选择前者,但现在越来越发现,第二个选择才是正确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经历了越多的“事”和“人”之后,我越来越发现以下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值得被信任的人是少数,不超过3成;另外,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也就是错信的代价,可能是你不能承受的。
我们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比喻成一个存款账户,且分别用25、50、75来表示信任程度:25以下,完全不可信任;25-50,基本不可信任;50-75,谨慎信任;75以上,高度信任。初次与人合作,信任账户的初始值,建议不要超过50,用时间和事件慢慢积攒信任的储蓄。在账户值达到75之前,不要授权;如果账户值掉到25以下,最好的策略是终止合作。
总结一下,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任有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品行、动机、能力和履历;信任的建立需要经历时间和事件的考验;为了避免付出过高的错信的代价,我们应当谨慎地给予信任。套用一句流行的句式,想要别人信任你,你自己要成为值得信任的人;而除非你愿意给予信任,你才可能收获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