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经理人网|财智东方.财务经理人网-致力于财务管理实践、打造卓越财务经理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amesGong - 

(转帖)当众讲话的技巧

[复制链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0:00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有话要说(二十一)让语言生动起来并不难

很多人相信有“语言天赋”这回事儿。我相信那并不是天赋,只是多年的积累而已。然而,我自己像大多数人那样,并没有机会从小就有足够多的积累机会,乃至于结果上来看,“毫无天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说我们这些“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没希望了。

而且,学会使用生动的语言一点都不难。这事儿跟学会系鞋带差不多——只需要挣扎一小会儿,而后受用一辈子。

技巧很简单:“在关键的地方弃用形容词”

比如,你想告诉听众“如果用这种搜索方式,那么返回的结果就会太多了……”这里有个形容词“多”,你完全可以弃用它,而后描述究竟有多多,多到什么地步,那么多的结果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的搜索关键字太过含混,搜索引擎实际上就会失去作用。如果你搜索的是‘如何学英语’,那么Google在0.29秒之内就会返回17,400,000个结果。174后面接着5个0!对于这样的天文数字我们普通人往往毫无概念。那让我们换算一下:如果一页显示的是10个搜索结果,也就是说总计有1,740,000个搜索结果页面;就算你可以做到一目十行(在一秒钟之内看清十行的内容),就算载入网页的时间为零(网速那么快是我们的理想),那么你也需要1,740,000/60,即,29,000分钟,即,483个小时,即,20多天的时间才能读完这些搜索结果的标题……你觉得我们有足够的生命如此挥霍么?”

我个人是通过读老外的书学会这个简单的技巧的。

有一本我格外喜欢的书,叫Mean Genes – From Sex to Money to Food: Taming Our Primal Instincts。作者的语言格外生动,而他们主要使用的技巧就是这个——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外的畅销书作者好像都擅长使用这个简单的技巧,好像他们都上过同样的培训班一样。

他们不说“男人每次射精,精子的数量很多……”,而是说,

A tablespoon of human semen contains enough sperm to fertilize every woman in North America. (一小勺的精液里含有的精子足够让每一个北美的女人都怀上孩子。)Page 143

他们不说“六合彩中头奖的概率太低了……”而是说,

A person is nine times more likely to die by falling out of bed. (一个人从床上掉下来竟然被摔死了的概率都比这个高九倍。)Page 85

事实上,不见得一定是形容词可以被这样“改头换面”,每一项重要内容都值得如此“焕然一新”。我个人认为这个与“语言天赋”无关,或者说这是在用错误的概念描述错误的重点,跟中医用上火去解释喉咙痛的原因差不多。其实,这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已。这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东西。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0:00 |显示全部楼层
财务BP与传统财务的区别是什么	2022.02.08 (周二)
(二十二)新手最难掌握的重要技巧:停顿

by 李笑来 on 2010/07/25

in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很多事情是互为因果的。比如,新手很紧张,所以就语速不由自主地加快;与此同时,语速加快本身会导致讲者更紧张——因为保持语速很快本身就很难,因为语速快,意味着说信息密度要增加才不至于“废话连篇”;于是,语速越快越紧张,越紧张语速越快……

放慢语速,往往是给新手的最重要建议之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说“越慢越好”。而是,该慢的时候就要慢:比如需要听众仔细思考的时候,比如向听众介绍新的概念、理念的时候;而该快的时候就要快:比如介绍一些必要的但大多数听众都了解的信息之时……

然而,“该怎样就怎样”并没有那么容易实施,因为难度在于新手很多的时候难以分辩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怎么做。分辨哪些概念或者理念对听众来说是新鲜的还是熟知的,并没有那么容易,分辨哪些信息需要听众费心思考同样没那么容易。这些都需要实践、观察、揣摩。

不过,即便以上的建议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比起“学会停顿”来看,实在是简单极了。我见过无数“老手”经过许多年的实战都依然没有学会停顿,当然也因此从未体会过停顿的好处。

在讲座现场,有时你会见到这种场景:

明明已经有听众开始鼓掌了,可偏偏讲者并未停顿,自顾自地讲下去,那原本可能会很热烈的掌声,生生被讲者接下来的话给“压”了下去。

我从未遇到过讨厌听众掌声的讲者。甚至没遇到过声称讨厌掌声的讲者。某种意义上,为了发挥影响力,讲者需要掌声,甚至应该主动制造掌声。可为什么偏偏经常出现的情况恰恰相反,很多讲者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扼杀”掌声呢?

这是一场讲者自我心理素质的较量。很多的时候,讲者已经达到了那个爆发点,可是他并没有自信,所以才“不敢”停下来而已。当那个爆发点到来之时,讲者不妨停下来,不做任何动作,在心里默数“1、2、3、4、5、6、7……”。默数七秒钟的结果无非两种情况:有掌声,没有掌声。有掌声,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等掌声结束,没有掌声,就若无其事地讲下去。

对将台上的新手来说,七秒钟很长,长到像亲眼盯着种子开始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一样。然而,这只是感觉。听众的感觉并非如此,七秒钟是听众绝对可以忍受的停顿,甚至,大多数听众不会觉得七秒钟的停顿算做停顿。

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要去研究听众究竟会为了什么鼓掌?你讲什么样的话,以什么样的方式说出来,听众必然鼓掌?找这个爆发点的技巧,依然是可以习得的。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1:00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5大层面对话老板,让老板更重视财务(2022.01.15 周六)
二十三)最好的互动方式——让听众思考

by 李笑来 on 2010/07/26

in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很多人误以为“与听众互动”,就是与听众有问有答,“互通往来”。其实,那只是互动的形式之一,而且还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形式。

最好的互动方式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听众思考。

在沟通过程中,恰当使用类比,是最好的“激活听众思维”方法之一。

所谓的类比,就是我们为了说明并不完全了解的 X,去找一个听众全然了解的、但各个方面都与 X 非常类似的 A,借助 A 让听众通过对比深入了解 X。

比如,在之前讲到“让语言生动起来”的时候,有过这样一段话:

……事实上,不见得一定是形容词可以被这样“改头换面”,每一项重要内容都值得如此“焕然一新”。我个人认为这个与“语言天赋”无关,或者说这是在用错误的概念描述错误的重点,跟中医用上火去解释喉咙痛的原因差不多。其实,这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已。这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东西。

(事实上,我知道这样的说法会得罪一些人。如果想减少得罪人的可能性,我可能会重新措辞:“……跟有些人用上火去解释喉咙痛的原因差不多。”)

当讲者运用恰当的类比之时,听众所耗费的脑力是不一样的。听众坐在下面好像没发出什么动作,可是脑子却必须转动才能领会那个类比:他们会回忆 A 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拿它去比较 X,在比较之后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之后还要反复品味……

如此这般,听众的思维被恰当地激活了。注意“恰当地”这个词。

事实上,很多讲者害怕听众“独立思考”。因为一旦激活了听众的思考能力,就可能引发各种各样所谓“不必要”的质疑。这原本是讲者自身的问题(谁让你说的话有漏洞了呢?),可是讲者在台上已经来不及补课,所以,大多数讲者最怕听众独立思考。(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对独立思考能力绝口不提的重要原因——尽管他们自己并不见得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个根源。)

而另外一方面,激活听众的思考能力也确实给讲者带来另外一些非源自于负面的挑战。比如,听众的思考被激活之后,并不见得一定会把那思考能力运用到当前所讨论的问题上。他们会“溜号”、“走神”、甚至“胡乱联想一气”——这些事实上都相当影响现场的效果。

不过,如若讲者使用类比激活听众的思维,并不断用类比去驱动听众的思维,那效果就很不一样:因为这时听众的思维很难脱离轨道。实践证明,类比是最好的令听众“注意力集中”的手段。类比也是最好的互动方式之一,因为本质上来看,类比是在“邀请听众思考”,并最终通过讲者所提供的精妙的类比,获得思维的快感。

好的类比往往得之不易。需要长时间思考、雕琢,才能达到惊人而有准确的效果。对于讲者来说,平日里不断创造、积累、雕琢精妙的类比,比收集笑话重要多了。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1:00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5大层面对话老板,让老板更重视财务(2022.01.16 周日)
(二十四)向听众提问时要注意什么?

by 李笑来 on 2010/07/27

in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时不时的情况下,讲者需要问听众一些问题,希望得到一些回应。然而,新手在提问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冷场”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并不是因为听众不配合,而是因为新手问问题的方式有误,进而导致听众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最明显的错误,但却也相当常见的错误是把设问当作提问。所谓设问,就是不需要对方回答的问题。可是,经常有新手会把这些原本应该由自己回答的问题甩给听众,导致尴尬。假设在时间管理讲座中,我要是这样问:“大家知道我是如何管理时间的吗?”并且在提问之后竟然停顿下来等听众的回应,那我就是愚蠢的,现场一定很“冷”。因为这明显只能是设问,并且是没必要提出的设问。在我讲出答案之前,听众是没办法知道具体答案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听众原本就是来听这个的,我又何必设问呢?直接说就是了。

另外一个常见的重要错误是讲者误以为他们应该“难倒听众”——听众来到现场又不是参加考试。千万不要以为用一两个问题难倒一部分听众能够证明讲者自己的智商。就算讲者能够难倒所有的听众(这几乎做不到),而如若讲者以此为最终目的的话,得到的肯定不是自我证明而只能是听众的反感。就算讲者有时必须难住听众,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讲者必须通过这种手段向听众证明点什么,提供个意外却又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听众习得过往并不知晓的道理。千万不能把手段当作目的。

还有一个常见的尴尬是讲者问了一个“三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乃至于听众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大多数时候,这是因为讲者自己水平低下造成的,讲者觉得是个很大的问题,听众却觉得这是常识——于是就造成了听众觉得讲者幼稚的效果。这没什么别的办法,只能通过自我成长弥补。

而最为普遍了的错误是,提问之时,没有把前提范围讲清楚,乃至于听众不知道该如何做答。很多的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答案。比如,“你是喜欢在大公司工作呢?还是喜欢在小公司工作?”这种问题的答案其实只有一个:“看情况”。至于看什么情况,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情况……如果你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你叫听众如何做答呢?

更为尴尬的情况是,讲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却得一个自己之前从未想象过的答案。由于之前从未考虑过,在讲台上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深思熟虑”,于是,新手一不小心就会在这种情况下乱了阵脚,引发无穷的尴尬。

所以,讲者在准备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

  • 我有必要问这个问题么?
  • 这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正确答案?
  • 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 为了能够让听众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应该提前交代哪些前提,讲明白哪些范畴?
  • 针对这个问题,听众可能都有哪些反应?针对这些答案,我又应该如何回应?
  • 我是否把回答这个问题的所有可能性都想到了?
  • 有没有哪些答案是听众不可能想到的?
  • 那些听众想不到的答案究竟能够说明什么?

有时,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并不见得能够自己想清楚。可能需要先拿身边的朋友做做试验,收集各种各样的回应,而后再反复琢磨才行。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2:00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以数据分析助力业财融合,提升财务价值(2022.01.16 周日)
(二十五)证明他人错误≠证明自己正确

by 李笑来 on 2010/07/28

in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一般来说,所拥有的专业级知识量越少的听众,越听得进去“一面之辞”;而所谓的全面分析,往往只能使他们更加迷惑而已。在几乎所有的场合,这种听众的数量都可能超过50%,甚至更多。只有那些拥有足够多专业级知识的人,才能在众多并不相容的立场里,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最终尽量不受外界影响(包括讲者所说的话)地选择自己的立场。这种听众究竟有多少呢?“百里挑一”都很可能是乐观估计。

正是因为如此,在讲述那些有争议的话题之时,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个原则:

证明他人错误≠证明自己正确

——哪怕,在那些“非此即彼”的情况下,也尽量不要触犯这个原则。

在教科书里,我们经常看到作者在讲解一个正确观点之前,总结过往的若干种错误观点,并逐一指出那些过往观点的谬误之处。于是很多讲者不由自主地认为“先指出别人的错误”是“天经地义的说理方式之一”……

然而,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首先,既然是“教科书”,它就已经占据了权威的地位(使得它不那么容易遭到质疑);其次,教科书里所批判的所谓的错误,往往是“按照现在的标准必然是错的”;最后,读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办法“当面质疑”作者的。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台上不大可能拥有“教科书”一般的权威地位。另外,所谓的争议不大可能已经有了确定的是非判断——如若有的话,那就不再是争议了。

作为讲者,站在台上,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是在对一群人说话。这群人不一定与你存在共识,无论在哪一个层面上都可能有非常大的分歧。有时,被你认为“毫无疑问地是既定事实”的那些东西,在他人眼里还真的不一定。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我敢打赌如若你在一个超过一百人的场合里猛烈抨击血型、星座等等你认为纯属扯淡的观点的话,一定会有人“愤而离场”。这些还不算是大火药桶。要是你大讲特讲“食疗很无聊”,那么一定有人站起来与你争辩。要是你胆敢抨击中医的话……事实上,有些时候那些争议的杀伤力会让你格外惊讶。比如,五笔这个话题,在我触碰它之前,从未想过竟然会有这么强烈的“反馈”。

我并不是说“为了讲演效果,有时不应该讲真话”。“证明他人错误≠证明自己正确”的意思是说,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还不如把时间精力放在“证明自己正确”上,而不是放在“证明他人错误”上。

我自己做过无数次实验。我认为“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我认为“应该通过跟读/朗读提高听力”。起码有以下三种方式向听众表达我的观点:

  • 先证明“为什么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再讲解“为什么应该通过跟读/朗读提高听力”;
  • 先讲清楚“为什么应该通过跟读/朗读提高听力”,而后再证明“为什么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
  • 只讲“为什么应该通过跟读/朗读提高听力”;

(当然,我没必要只证明“为什么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

尽管我没办法像美国大学里的那些心理学家们那样设计精确的实验环境,但我可以用个粗糙但确实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方式:

每次讲过之后,都要求在场的学生向我连续三周发送email,汇报他们在此期间的学习记录——当然,我无法下达强制的命令。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大可能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真的按我的要求给我发email汇报。而那些发email的学生之中也有很多并不会真的连续发三周——但是,无论如何,总是有人给我发email。

我想你应该能猜到大致的结果:

  • 当我使用第一种方式的时候,(平均)有10%左右的学生给我发email汇报;
  • 当我使用第二种方式的时候,差不多有15%左右的学生给我发email汇报;
  • 当我使用第三种方式的时候,竟然有25%左右的学生给我发email汇报!

尽管暂时无法证明,但我个人很怀疑当我“证明为什么听写是最愚蠢的练习听力的方法”之后(哪怕事实上我确实证明得完美无缺),有些人可能仅仅因为来源莫名其妙的“逆反心理”而去“试试听写到底行不行?”(这种貌似不可思议的心理实际上非常普遍。烂片《英雄》上映之后,很多人花钱冲进电影院的理由就是“我就想看看它到底有多烂?”)

所以,在讲者时间有限,听众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专注于“证明自己正确”而不是“证明他人错误”,是个相当实用的准则。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3:00 |显示全部楼层
财务BP与传统财务的区别是什么	2022.02.08 (周二)
二十六)为了学会讲,要先学会听

by 李笑来 on 2010/07/29

in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正如很多人不会写的根源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学会读一样,很多人不会说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从来都没真正学会听。

尽管很难接受,事实是:大多数人听力极差——正如大多数人的阅读能力不及格一样。

想象一下这个很简单的场景:

你和你的朋友在通话。电话里,你听到他说“这信号真……”,尽管断断续续,你还是听出来这四个字,而之后就是兹兹的杂音,而后电话就断了。尽管你没听到这四个字之后的话语,但你依然可以“猜得出”你朋友说的应该是“(这信号真)差!”,或者“(这信号真)是太差了!”

这是我们作为人类所拥有的天生的能力:“模式识别”。我们会迅速地根据当时的一些情况(不见得一定是从语言中)提取一些重要线索,而后迅速地锁定必要的模式,用以排除一些必然不相关的可能性。比如,既然是在电话里听到这句话,那么,只能是“差”(你能想像你给你的朋友打电话,沾沾自喜地说“这信号真好!”而后断线么?)。

然而,也恰恰是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常常过分迅速地化解输入的信息:过分的意思是说,有时我们会不小心使用错误的模式去解析输入的信息,最终获得错误的结果——所谓的“误解”很多的时候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人相互争吵之时,有些人总是插嘴,或者打断对方的话语——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足够的信息(他们过分迅速地用自己已有的模式解析了输入的信息,获得了也许正确但也许有同样的可能性是错误的结论),于是,对“耗费更多时间精力获取其它不必要的信息”实在是缺乏哪怕多一点点的耐心。

现在,再想象一下相反的场景:

你和你的朋友在通话。电话里,你对他说“这信号真……”,而后在这四个字之后再也不说什么了——而后静等电话断掉。

好像你不大可能如此吧?事实上,也没有人会如此。

这就是真相:在输入的时候,我们往往依赖“模糊输入”(因为我们有模式识别能力),但是,在输出的时候,我们则必须“精确输出”(却不能因听众有模式识别能力而简化我们的输出)。

很多新手没想清楚这个道理。于是,他们所讲实际上太“精简”了——尽管他们自己却误以为自己已经讲得足够清楚、足够细致、足够……而与此同时,听众并不会意识到讲者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会“一如既往”地依赖他们的模式识别能力进行所谓的“模糊处理”。

所以,从效果上来看,打个比方,讲者本来应该提供给听众一副彩色的画面,结果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道理而实际上向听众展示的是一副缺乏色彩加工的黑白素描,而听众看到的却只不过是一张凌乱的黑白草图而已。

很多的时候,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被忽略。很少有讲解“如何写作”的书里详细阐述“如何阅读”,也很少见讲解“如何讲话”的书里详细阐述“如何倾听”。可是,没有有效的输入,怎么可能有有效的输出呢?[1]

不妨观察一下吧。正如那些优秀的作者肯定是优秀的读者一样,那些优秀的讲者肯定也是优秀的听众。优秀的作者肯定有一系列属于自己的方法去获取有效信息,进而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而优秀的讲者也一样,他们一定早已掌握听的技巧,并且谙熟其中的奥妙,乃至于他们不仅自己可以通过高超的倾听技巧捕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技巧及其领悟向听众有效地传递信息。

以下是关于“学会倾听”的几篇文章: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4:00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财税顶层设计(2022.01.15 周六)
(二十七)慎用名言警句(或其它陈词滥调)

by 李笑来 on 2010/07/30

in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新手喜欢使用名言警句为自己的讲话增色,殊不知,那不过是所谓的“拉大旗作虎皮”,或者“画蛇添足”而已。因为如果你的观点已经有了足够的支持,没有那些名言警句也依然是正确而又雄辩的,如果你的观点本身站不住脚,用再多的名言警句支持都是白费气力。而如若你的观点本来就是对的,那么,用名言警句作为支持,本身就是画蛇添足。

作为听众,最讨厌的是那些在台上“拉大旗作虎皮”的人,因为“拉大旗作虎皮”本身就是心虚、底气不足的表现。可有些新手却可能会误以为自己在“引经据典”,以为自己这么做会使自己的讲演大放异彩。

事实上,这并不是在说“不要使用名言警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高明的讲者在也在讲话中运用名言警句获得效果。只不过很多人没注意到,那些高明的讲者从不“用某个名言警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某个事例(包括自己的经验)证明某个名言警句的正确性”。

这是很不一样的。“用名言警句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仅用一两个名言警句证明自己的观点”)之时,听众听到的实际上并不是讲者的声音,而是那些名言警句原作者的声音,是那些听众无比熟悉,无需再让讲者重复一遍的声音。

再仔细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高明的讲者在“用某个事例(包括自己的经验)证明某个名言警句的正确性”的时候,整个谈话的重心其实也不会在那个名言警句上。他们往往只不过是从某一侧面证明或提及某个名言警句而已。并且,他们往往会把那些名言警句的意义延伸开来,引出一些新意才善罢甘休。

俗语、成语、名言警句这类东西,生搬硬套过来,效果往往并不好。倒是有个技巧去处理这些大家“耳能熟详”的话语──反其道而用之。钱钟书先生就擅长这么做。他说的一句可以作为这种技巧的范例的说法是:“狐狸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像它酸,也很可能想像它是分外地甜。”这是个小伎俩,但往往有大用处。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4:00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7大模块,带你一站式掌握“财税体系建设”精髓(2022.01.16 周日)
(二十八)只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by 李笑来 on 2010/07/31

in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人们都讨厌“陈词滥调”。但是,有很多的时候,那些陈词滥调所讲述的却是非常实用的道理,要不然怎么会“陈”呢?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就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辞”本身没问题。只不过那些道理被太多没有创造力的人重复,被太多没有深入思考的人将其过分简单化,全都一个“调”,最终,它们“滥”了。

所谓的文字高手,最擅长的可能就是把同样的意思用新的方式说出来。姚若龙就是这样的高手。情话早已被地球上的人说了亿万兆遍,“我爱你,你爱我吗?你不爱我我也爱你……”就算无聊,情话却不可能不说。偏偏姚若龙先生能这么说: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看着容易,做着难。这往往需要绞尽脑汁。

假设我希望向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道理:“你们要多背文章”。因为

英文记忆力的强弱,几乎影响整个托福考试每个部分的成绩。听力考试中已经不用再多说;口语考试、作文考试中都有“综合测试”题目,英文记忆力差的话,记都记不住又如何完整复述呢?而复述完整,是所有综合测试——不管是在口语部分还是在作文部分——中的最根本评分要求。在阅读考试中也是如此。很多学生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所谓的“阅读速度太慢”,而是,“读完了却记不住”,做题的时候又“回去找找不到”,甚至“找着找着竟然忘了应该找什么!”……那些英文记忆力强的学生,在考场上不仅做题做得对,并且做得轻松,因为很多的时候,他们看到一些错误选项之后根本无需回到文章中验证——他们记得清清楚楚,这个选项所说的内容明明与文章相反么,怎么可能选它呢!

可问题在于,“要多背”这三个字,早已被无数的老师前仆后继地讲过,均以失败告终;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学英语这么多年之后,问起“你有没有大段大段地背诵过英文的文章?”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得到的老实的答案是:“……没有,一篇、一段都没有……”呢?

所以,我再重复一遍“同学们,一定要多背啊!切记!切记!”几乎肯定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那怎么办?

我觉得吧,作为一个正常人,起码应该有1K的内存。就算CPU再好,内存不够的话就很容易死机。你智商再高,却记忆力低下,就什么都干不了,只能发呆。1K的内存配置实在是最基本的要求。1K是1024字节,能够存储1024个英文字符。平均每个单词8个字母的话,能存储128个单词;平均每句话12个单词的话,算上标点符号,大约能存储10句话……一个段落的容量大抵上也就如此。你们想想吧,我这个要求算不算高?就你那个所谓的“智能”手机,千八块钱的东西而已,已经有1G、2G甚至更多的存储容量……你自己整天对自己说,“我是无价的!”,却连1K的内存都没有,这有点过份了吧?[1]

嬉笑之间,我已经把重要的道理植入听众的脑海,且从未遇到抵触心理。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5:00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5大层面对话老板,让老板更重视财务(2022.01.15 周六)
(二十九)记录听众的反应

by 李笑来 on 2010/08/01

in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当你在讲话的时候,如果你不尽力,听众就不见得能够做到自动与你感同身受。而当你讲某些话,或做某些事的时候,听众的反应常常(这个概率可能非常高)超乎你的想象。

你以为听众会笑的时候,他们可能毫无反应,然而,他们可能会在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地方爆笑。你以为听众会感受到强烈共鸣之时,他们可能表现出来的却是迷惑;在某一场合曾经给你带来雷鸣般的掌声的话语,在另外一个场合很可能给你来的却是鸦雀无声……

印象中有一次我在台上为刚刚讲过的一个故事顺嘴加上了个评语(事实上,这句话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成熟的男人懂得如何让别人舒服。”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句话引来的先是爆笑,而后竟然还有热烈地掌声。台上的我暗暗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大概是因为这句话被理解为一个聪明的双关。事后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情况,又仔细从各个角度体会了一下这个句子的各种可能的意味,然后把这句话变成了几乎可以随时用来获得听众“会心一笑”的东西。

在讲演结束之后,如若有听众愿意与你交流,那是难得的机会。(有些人不懂这种机会的珍贵,往往误以为听众是在误解他,于是而把之后的交流变成了争辩。)记住,听众的所有提问,都是你刚才说过的话所引发的。讲者如若对这一点心知肚明,那么之后的心平气和才可能是自然而然的。

用一切可能帮助自己的辅助手段记录听众的提问和反应。他们的提问是对你刚刚在台上所讲的反应,他们听过你的进一步回答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时,纸笔可能足够,有时可能需要有录音笔才够。有了智能手机之后,经过朋友的推荐,我开始频繁使用evernote作为随身携带的记录工具,非常方便。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从某个层面上说明了偶然和意外的价值。对每个人来说,“意外收获”其实随时都可能出现。只是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以为那是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事实上,有另外一些人,通过不断强化自己所谓“留心”的能力,能够捕捉到更多的意外和偶然可能带来的价值。

另外一个更有用的实践是平时观察一切人对一切话语的反应,无论那话是不是你说的。时间久了,观察的多了,你就有能力观察得更加仔细,有能力捕捉到各式各样别人可能体察不到的微妙而又细微的反应。尽管他们不是你的听众,但,将来的某一天,坐在台下的听众,就是由拥有同样特征的人组成的,他们会给出你同样的反应。

在台上最具魔力的事情就是,在你说了些什么之后,仔细而又清楚地逐一应对听众对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反应,无一遗漏,连那些听起来最不可能但又合情合理的反应都提及到。这不仅会使听众折服于你的“缜密而又全面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会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闪过“他怎么知道我这么想!”有什么比遇到知己更令人愉悦的呢?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1

帖子

654

积分

财务副经理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4
发表于 2011-1-27 16:45:00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5大层面对话老板,让老板更重视财务(2022.01.16 周日)
(三十)要说清楚“是什么”更要说清楚“不是什么”

by 李笑来 on 2010/08/02

in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作为讲者,不仅要说清楚你想说的究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你所说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不仅要把正面说清楚,还要花费(甚至可能更多的)气力把反面也讲清楚。

这是当众讲话与私下单独讲话最不一样的地方之一:听众不见得按照我们的思路想事儿,所以,我们的一些话很可能在他们那里引发我们之前全然想不到的结论。

比如,我主张学生要多背一些东西(在之前的一篇中提到过)。而后就会遇到学生向我表示:“听了你的话,我豁然开朗!我决定,从今天开始背作文!”

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作文老师,听了这话恨不得当场死过去。你会像我一样哀怨:“我什么时候让你背作文了么?!”

我让学生“多背”(大量原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迅速提高英文记忆力。而现在这位学生所说的“背作文”,他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应付作文考试。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参加作文考试生搬硬套别人的文字会因被判雷同,进而可能会得不到有效成绩……“背作文”可能会引发这种很严重的后果。

“为了提高记忆力而多背些文字材料”和“为了应付作文考试而去背范文”就算多少有点类似,但绝对不可能是同一件事情。但,相信我,分不清这二者之间区别的听众大有人在。(参见这条读者留言

讲者的经验就是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积累,反过来,正反两个方面也都会刺激讲者更多的思考和观察。久而久之,习惯养成,积累越来越多,思考和观察的机会会因为能力的增加而越来越多。

此岸即彼岸,他朝即今朝。 君即君所思,我即我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