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财务经理人,享用更多功能,成就财务总监之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且是越认为不可能发生的,偏偏就发生了.不过假的终归就是假的,狐狸尾巴总有露出的时候. 公司对窜货制定了严格的惩罚制度,窜货方要按照被窜货方的收购价回收货物,并且还被罚款.窜货的识别就是依靠机身的IMEI号(串号),简单看每台机器的串号都是唯一的,加工厂出库会扫描记录的,公司发货也会扫描记录的,所以只要把机器的串号拿出来就知道货什么时候发到了哪个商家,这样来看流程是很严密的。 近期怪事迭出,发回来的窜货竟然无法查到串码,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不过收窜货的商家是需要给对方按照收购价格进行帐务处理的,这样无形中就是公司的产品批发出去自己又零售回来了,如果找不到窜货方就只能自己吃恶果了。工厂的生产条码表拿到了,公司的出库条码表也拿到了,但是核对两者的时候却发现从未有过的差异,故障在哪里呢?工厂的问题还是仓库的问题?工厂自动化操作,仓库也是人工扫描没有理由更改的,抓破脑皮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实在没有理由出问题,出了问题根源是什么? 仓库的窜货越来越多,如果不迅速的找到商家那么公司的资金就会被占用,找不到那就只能自己承担了,因为没有证据。问商家也不可能的,收购窜货的渠道是比较特殊的,不会大摇大摆的出现,不过很佩服商家的市场敏感性。 将近期所有的窜货信息摆列出来,发现大多数无法查到的窜货都是一个经销商收购的,这么大的频率这么多的量,应该比较蹊跷的。我去库房仔细检查了退回来的货物,零部件齐全,各项防伪标记也都在。一个一个排查串号的时候发现有两个串号居然只差一,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串号是根据一些信息核算出来的,核算过程保密,而且根据核算规则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估计突破点就在这里面。翻出来这两个成品仔细对比,果不其然,信息产业部的标签和序列号一模一样,去数据库查询原始记录标记是一个橙色的机器,但这两个一个是银色一个是红色,这个假造的太疏忽了太胆大了。上网去信息产业部的网站查,结果大出意料,居然两个串码和各项码输进去以后都是准确的,最终尝试下发现串码的末尾数不影响查询结果,我明白遇到高手了。 第一个闪现出来的念头就是有人仿造或者改装我们产品,但是所有物料是原装的,很有可能是对方采购我们的物料回去进行改装,如果这样的话我可以查询所有物料销售记录,不难看出端倪。用了一个小时筛选了几万条记录,却发现对应型号的外观物料没有销售多少出去,直接去供应商那里采购很不现实,好容易取得的线索又断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肯定有人在捣鬼,既对生产环节了解,又对一些编码规则熟悉,还清楚知道公司的销售政策,这样掌握全面信息的人在公司没有几个。要么就是内外结合起来,如果这种情况确定的话,那真就真是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了。 想来想去想去想来,信息似乎清晰但是还是无法结合起来,一切若有若无的,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恍惚间闪现出一条思路,造假者总是希望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收益,而我所思考的途径所需要的成本太高了,唯一可行的就是换掉机身的标签,然后序列号和以前的差异不大,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真机,既可以在网站查询,又可以让自身的风险降低,不过高手啊高手总有疏漏的时候,你错就错在自以为是了。将真假机器拿出来对比,终于发现两者背后的串号标签有所差异,一个过分清晰有序,一个模糊无序,造假的太逼真了也就露出了马脚,确定前者是明显伪造的号码,标签上的油墨似乎也散发出一股臭味。 将思路大概理了一下,商家通过假冒或不变信息产业部的标(不过假冒难度很大),只改变串号标签最后一位数据,然后转变包装盒的串号标签,再通过高价窜货到别的区域,对方有意或无意收购后退回总部,这样差价款总部就承担了,而假的串号总部没有记录,结果就是哑巴吃黄连。处心积虑却遗留了蛛丝马迹,还是对游戏规则不熟悉,既然如此就要愿赌服输。 前期因为对一些行业规则的模糊认识导致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出了一个大丑,痛下决心将所有的信息收集筛选消化吸收后为我所有,终在关键时刻显出作用。一切已尘埃落定,却又似乎都飘摇不定,这就是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