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财务经理人,享用更多功能,成就财务总监之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对我国企业套期保值的反思”,这里也讲述了套期保值亏损等问题,但是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请教大家,我们企业真正的要反思什么?我们企业是否要建立自身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来实时体现企业资金状况呢??????????? 我们从哪里获得更具可靠性的信息呢?? 还望大家指点在下,感激不尽!
原文如下:
去年,多家公司相继披露了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包括中信泰富的外汇累计期权交易、中国远洋的FFA交易、国航、东航的燃油期权交易等。从各家公司发布的信息看,一个共同特点是这些公司衍生品交易的初衷都是为规避经营中的价格风险而进行的套期保值交易,不是单纯的衍生品投机或套利。另一个共同特点是交易都出现了现实或账面的巨额亏损,其中中信泰富的损失创造了我国企业衍生品交易亏损的最新纪录,金额达近190亿美元(截至2008年12月末)。正是这种巨大的亏损引发了市场对“套保”的种种质疑。其中不乏错误、片面的评价和言论。那么,从这些事件中到底应该学习到什么东西呢?笔者认为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应该如何评价套期保值效果,二是对这些事件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一、如何评价套期保值效果?
1.从两个市场的综合损益而不是单个市场的损益进行评价。
套期保值指通过同时在现货和衍生品市场上对同种商品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使未来一段时间商品价格变动的盈亏得到抵消或弥补,以降低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套期保值的根本目的是锁定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本或盈利,而不是从单边市场获得价格变动的收益。因此,评价套期保值效果要看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从损益指标看应该是两个市场盈亏相抵后的净值,而不是单个市场的盈亏。近期的几个事件无一例外都是在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为规避价格继续上行的风险,在衍生品市场上卖空,随即金融危机引发商品价格暴跌,衍生品头寸出现巨大亏损。但价格的下降同时会减少企业现货市场的成本,两个市场的损益相抵后,企业仍然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假设企业的套保方案时合适的)。例如,根据国航的公告,公司“套期保值合约下的购入量2008年度为实际燃油采购量的50%±10%。”那么,如果套保方案本身不存在大的问题,国航节省的燃油采购成本将大大超过衍生品合约上的损失。
因此,片面强调企业的衍生品损失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公众形成对衍生品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更不利于衍生品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2.从长期表现而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结果进行评价。
一些公司为了追求长期的稳定发展,或配合项目运行,套期保值方案往往跨越数个年度。套期保值效果当然也要从多个年度的综合结果进行评价,不能因为一个特定时期的结果否定既定方案。例如,我国很多铜生产企业长期在伦敦和上海期货市场进行铜的套保交易,在铜价下跌的年份,这些企业通过在期货市场上提前卖出,理论上应该能够很好地锁定收益;而在铜价不断上涨的时期,提前卖出会把现货市场的收益抵消掉一部分。如果企业始终坚持严格的套期保值交易,从长远看,无论铜价如何变化,因为有了套保,企业的盈利应该是平稳的,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也是符合股东长期利益的。因此,因为企业几个月或某一年衍生品头寸的亏损随意夸大衍生品风险同样是不恰当的。 那么,是否因为上述的两个原因就说明我们的衍生品交易没有问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二、套期保值亏损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什么?
套期保值能否成功,关键是技术细节与操作流程,上述企业恰恰是在这些环节出现了问题。我们认为,这些事件起码可以让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交易目的、衍生品合约选择和操作风险控制等。
1.明确衍生品交易目的。
正如前文一直所强调的,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评价效果的根本依据。一些企业之所以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套保操作偏离了初始目的,衍生品头寸过量,由保值变为投机,当判断错误时,现货市场的收益无法弥补衍生品交易的亏损,从而引发恶劣后果。例如,中信泰富事件中,其签订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的根本原因是为保证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的外汇需求。按照其签订的外汇衍生品合约条款,当澳元价格大幅下降时,需要购入最多90亿澳元,但项目真实的澳元需求只有30个亿。因此,在澳元兑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中信泰富目前的困境就成为必然。
2.选择恰当的衍生品合约。
套期保值可以选择的衍生工具可以有很多种,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以及各种组合型衍生产品。每种工具都要其自身的特点。
选择远期合约,企业能较好地实现期现现金流的匹配,因为远期合约在到期日之前没有任何支付发生。但远期合约需要考虑信用风险,或称对手方风险。期货合约是另外一种比较好的选择。虽然期货交易需要考虑期限匹配、展期以及每日无负债制度产生的资金管理要求等问题,但期货交易具有规范性、透明性、高流动性、便捷性等特征,企业可以较方便地利用期货合约实现套期保值。此外,简单期权也是一种比较方便使用的避险工具。
从披露的信息看,中信泰富、国航、深南电等都没有选择这些基础衍生金融工具,而是选择了创新性的结构性衍生产品进行交易。国航董秘黄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航在航油套保上使用了包含5到6种模型工具的结构性产品”。他们使用的衍生工具被称为Accumulator,也即是累计期权。这种工具的收益/风险分布比较复杂,需要运用现代金融工程技术进行定价和风险评估。我国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一般企业尚不具备对复杂衍生品进行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选择这些工具难免落入所谓的“陷阱”之中。因此,企业在避险交易中一定要量力而行,选择能理解、可控制的方案及合约交易,以免出现以避险为目的进入,以更大的风险为结局退出的局面。
3.控制操作风险。
综观国际市场上影响较大的衍生品风险案例,从形成原因上,都比较相似:90%以上都源于公司内控失败,具体表现为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岗位安排违反内控原则、个人权力缺乏制约等。中信泰富、深南电事件也都披露了类似的问题。这也验证了我们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衍生品风险管理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而不仅仅是一般所认为的高深的金融工程技术。
(证券之星编辑整理)
[此贴子已经被eleven于2009-5-7 18:43:53编辑过] |